文|愛兒學編輯部
當新生兒誕生的那一刻,母親與寶寶之間建立了一種獨特的關係:
母親全心全意地照顧著寶寶,寶寶也依賴著母親的呵護,
彼此在這段親密的互動中深深地依戀著對方。
這種感覺仿若戀愛初期的甜蜜,母親樂於讓嬰兒感受到:「你是我的全世界,而我也是你的。」這不只是生理上的照顧,更是一種心理上的滿足。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孩子開始逐漸成長,母親不得不面對「失戀」的感覺。這種轉變對母親和孩子來說,都是重要的學習歷程。
新生兒的愛與母親的滿足
新生兒時期,母親對孩子的愛與投入是最強烈的。這是一段很重要的時期,寶寶需要感受到自己對母親來說是無比重要的,這種安全感和歸屬感能夠幫助寶寶建立健康的自尊與自信。當寶寶被母親視為「獨一無二」時,他會在這樣的情感支持下,發展出對世界的信任感,也能夠感覺自己是值得被愛的。(延伸閱讀:專業選文系列 | 精神分析的跨世代女性凝視—媽媽和寶寶的相互欣賞,兩人的瘋狂?)
然而,這種「全然的愛」並不會永遠持續下去。隨著寶寶的成長,他逐漸開始對外界產生興趣,慢慢學會獨立探索。對於母親而言,這同時是一個充滿矛盾的過程。一方面希望孩子健康成長,樂見孩子越來越獨立的同時,另一方面卻也有點失落孩子不再那麼依賴自己。
母親的「失戀」
當寶寶逐漸不再需要母親的時候,母親往往會產生一種隱微的失落感,有點像是「失戀」的感覺。這種感受很常見,因為母親從一開始便將大量的愛與精力投入到與寶寶的關係中,當這段關係發生變化時,母親可能會感到被冷落、感覺自己不再是孩子的「唯一」。(延伸閱讀:「他以前都很乖,為什麼現在變得那麼愛頂嘴?」—當孩子學會獨立思考)
以《女性經驗》一書的案例為例,這種「失戀」的情緒有時會讓母親不自覺地試圖挽回寶寶的關注,例如對孩子過度保護、不願讓孩子接觸其他人,甚至對孩子的獨立行為感到焦慮或不安。然而,若母親有困難調適這種心理狀態,便有可能會影響孩子的獨立成長,使孩子無法順利地建立自我。
學習放手與界線:父性功能的角色
當孩子逐漸成長,母親需要學習「放手」,而這時,所謂的「父性功能」便顯得尤為重要。父性功能不僅僅是指真實世界中父親這個角色,而是指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能夠幫助孩子理解界線、接受現實、適應社會規範的能力。因此無論是父親還是母親,都可以擁有父性功能,例如適時地對孩子說「不」,幫助孩子理解世界並不是圍繞他轉動的。(延伸閱讀:保護得太好,孩子反而長不大。—練習適度放手,讓孩子接受「不是想要就一定會得到」(上))
舉個例子,當寶寶開始斷奶,母親需要使用父性功能堅定地讓孩子理解,乳房不再是隨時可得的了;同時也使用母性功能提供理解,讓孩子知道自己同時理解他的失落和難過。這對母親而言可能並不容易,因為孩子可能會有被拒絕的感覺,因此而哭鬧或生氣,但這正是他邁向逐漸獨立的一步。母親需要在過程中有足夠的心理韌性,去接受這種「被討厭」的時刻,陪孩子度過這個階段。(延伸閱讀:帶著愛對孩子說NO(中))
如果無法放手,會發生什麼?
從《女性經驗》一書的案例中可以看見,如果母親無法接受這種「失戀」的過程,可能會對孩子的成長產生深遠的影響。母親可能會試圖維持自己在孩子心目中「最重要」的位置,使孩子無法真正成為獨立的個體。(延伸閱讀:過度保護的現代親子關係—直升機父母需要知道的5大真相)
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可能會在各種人際關係中不自覺地尋求「唯一性」,例如在戀愛中希望伴侶完全依賴自己,或者在工作與生活中總是想要掌控一切,甚至在成為父母後,對自己的孩子有過度的控制慾。
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被稱為「全能幻想」,即一種未能完全放下童年時期對「被無條件愛」的渴望。如果母親能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逐步放下對「獨一無二關係」的執著,便能幫助孩子在未來建立更健康的親密關係。
給父母的一句話
「熱烈的愛情是關係的良好開端,但若要讓孩子的情緒與心智生活獲得最佳發展,則需要逐漸讓外在現實介入。」
身為父母,我們的角色不只是愛孩子,也是在適當的時候,幫助孩子面對現實,學習獨立。放手不是放棄,而是讓孩子擁有更多空間及可能性,讓他在人生的旅程中,學會自信地獨立向前邁進。(延伸閱讀:「你怎麼突然變勇敢了?!」—獨立,是因為帶著安全感前進。)
收聽連結
你可能還會想看…
「當我需要做自己的事,孩子又黏著我怎麼辦?」—專家建議用這3個方法培養孩子獨立遊戲的能力。(上)
心理師媽咪系列 | 能獨立奔馳,是因為愛的保養已經做夠了—蘿拉馬克罕博士的教養心法。
從全能幻想到現實感的落差—陪伴孩子面對挫折與成長的必修課
「我的小孩有分離焦慮嗎?」—好好分離,是給孩子最好的成長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