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High媽
帶著愛對孩子說NO(中)
三、四歲的孩子,通常有可能在前述的設限過程中,維持穩定地跟我們「討論」,不過,太小的孩子不一定有辦法做到,即使是三、四歲的孩子,也可能因為累,或是當天的狀況不好,而斷線進入情緒失控。
很重要的是,若你的孩子已經滿一歲,請記得,不要總是因為孩子哭而妥協,(延伸閱讀:「媽媽買給我!」—孩子總是對大人予取予求,怎麼辦?其實孩子想要的,得「限時限量」的給。(上))
尤其是一歲半之後,假設我們還是常常一遇到孩子哭就讓步,會讓本來只是中性地需要情緒釋放的孩子,學會原來哭泣就可以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
要讓孩子習慣,會不會獲得東西或是能不能做某一件事情,應該是要討論過後才會知道,而不是哭了就會有,
哭可以獲得你的等待跟看見,但不會要到東西。
倘若孩子的情緒真的太激動,或者孩子太小、無法理解原因而只會崩潰大哭,過多的語言管教就不一定有意義了,因為這時候,陪伴孩子度過他們經驗到的情緒風暴,調節情緒才是重要的。
去表達「我在這裡」、「我看見了」、「我聽懂了」、「我知道你為什麼哭,因為你真的很不想跟媽媽分開」,(延伸閱讀:整合分裂的左右腦,讓孩子學會管理情緒(上))
去同理他,是你可以做的第一個嘗試。
也請記得,孩子的情緒來得快去得也快,他們可以上一秒大哭,下一秒晴朗地破涕為笑,所以有時候,孩子宣洩情緒,並不表示你一定得要很積極地介入或做些什麼,(延伸閱讀:「寶寶一下哭一下笑好奇怪?」—嬰幼兒的情緒變化比我們想像得快,你唯一的任務是跟隨孩子的需求。)
只要你的眼睛跟專注力仍然是在孩子身上的,你其實可以給孩子一點等待,然後跟孩子說:「你可以生氣一下,可以哭一下。」
我們在等待的間隔當中,
要讓孩子練習表達自己是否需要幫忙,比方說對小一點的孩子,我們可以問孩子,他需要抱抱嗎?他需要擦擦汗嗎?需要我們幫忙冷靜下來嗎?
當孩子表達出需要我們幫忙的時候,抱抱他、擦擦汗、喝喝水、輕輕地按摩或拍拍,(延伸閱讀:「沒關係,這都沒什麼好難過的。」—當你著急安慰孩子,可能會錯過真正的理解。(上))
問孩子一些實際的問題,可以有助孩子的專注力從情緒流動到環境上,
比方說問他:「你想要用紅色毛巾擦擦眼淚?還是黃色小鴨的毛巾?」、
「媽媽抱抱你,你來數數看媽媽衣服上有幾顆扣子?」、
「哇,你抱起來更強壯、更重了耶,你現在三歲,對嗎?」
對大一點,三、四歲的孩子,就可以慢慢把情緒調節的責任更多放回孩子的身上,
去告訴孩子:「我希望你安靜下來,這樣媽媽說什麼你才聽得到,我們才可以討論怎麼幫忙你。」、
「我覺得你哭得有點久了,試試看深呼吸,讓自己冷靜下來,我可以抱抱你。」
當我們自己也在平靜的狀態時,我們也比較有可能延伸出無限創意的回應方式,講故事、變出障眼法的拔拇指魔術、用擦鼻涕的衛生紙折出一條船……。(延伸閱讀:「小孩崩潰時,到底怎麼保持冷靜?」一位母親的現身說法!)
對小小孩來講,有時候他們真的無法理解設限,我們技巧性地轉一個彎,事情通常也就成了。
比方說,孩子不肯穿襪子,你一邊編了一個波力解救恐龍的故事,一邊把一隻恐龍的襪子跟一隻波力的襪子配在一起,雖不成雙,孩子也就一愣一愣地聽完故事,穿上鞋襪。
我在幼兒園老師的身上,就學到好多好多像這樣的創意。比方說,嗨嗨在幼兒園前院一邊換鞋子一邊跟他的老師說:「老師,我剛剛在車上大哭,因為我真的真的不想要來上學。」老師回他:「真的喔,好啊,那你每天一定要記得哭一哭,告訴媽媽說你真的不想要來喔,(牽起他的手)走,我們進去吧!」兒子心滿意足地走進學校。
另外一次,我們一樣在前院換鞋,另一個孩子一走進來,也是跟老師說:「老師我不想要來上學∼。」老師說:「沒問題!那我們今天真的不要上學,你來陪我上班!」那個孩子一樣心滿意足、趾高氣昂地走進教室裡。
可愛的孩子們,在抗議的時候,往往要的只是一個被接納的感受,而不見得是事情。
我還記得自己那天在幼兒園跟嗨嗨道別後,在心裡無聲地對他說:
「孩子,你的自由終究是有限的。
我試著支持你,在有限的自由中,做選擇。
選擇用什麼樣的節奏,讓自己準備好,
去面對你無法選擇的那一條路,打開心觀察,找自己的位置。
然後,向前走!」
本文摘自:不溫婉又怎樣?崩潰媽媽一樣愛出暖兒子:0-8歲男孩的情緒引導練習
作者:High媽
出版社:字覺文化
博客來連結: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72417?srsltid=AfmBOopwnsU9bZQZ2zFolJxpEc232quokVjCm4GBesdwiBem5cWWSxxs你可能還會想看…
「寶寶睡眠時間不固定怎麼辦?」—規律作息,會比固定作息來得適合多數家庭。
凡事以孩子為中心,孩子如何學習社會規範?—與其要孩子聽話,不如讓教他獨立思考。
作者介紹
High媽。心理師
從空姐變諮商心理師的六年級生,執業十年,加拿大國際情緒取向伴侶治療中心認證治療師,專長婚姻/伴侶治療、LGBTQ議題。兩個小男孩的媽媽,喜歡攝影、旅行,觀察書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