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蘿拉.馬克罕(Laura Markham)
譯|彭春瑜
現今的育兒「專家」都集體反對體罰,因為研究不斷顯示,這會妨礙孩子品行、情緒,甚至是智力的發展。但是,這當然延伸出一個很實際的問題:爸媽該如何教導2至4歲的幼兒呢?
這年紀的孩子,前額葉皮質發育尚未成熟,理智無法戰勝情緒,可能還沒有興趣要遵守爸媽的規定呢!
暫時隔離法是什麼?算是懲罰嗎?
美國大部分專家都建議爸媽採用「暫時隔離法」(Timeouts),這方法看似妥當,沒有暴力但仍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而且讓親子雙方在情緒高漲時,能夠給彼此所需的喘息空間。
可是,任何孩子都會跟你說
「暫時隔離法」就是懲罰
這就跟你小時候被叫去角落罰站沒什麼兩樣。無論在何時處罰孩子,都會讓他們認為自己很糟糕,進而耗損親子關係。
不出所料,研究顯示「暫時隔離法」不一定能改善孩子的行為。
美國國家心理衛生研究院進行的某項研究,得出「暫時隔離法」能有效使幼兒配合,但效期並不長。這類孩子會比沒受「暫時隔離法」管教的孩子更容易搗亂,就算媽媽之後找時間與他們談談也一樣。該研究的作者麥可.查普曼 (Michael Chapman) 及卡洛琳.贊恩-維克斯勒 (Carolyn Zahn-Wexler) 總結,當孩子察覺到「撤回愛」時,就會做出更多不當行為回應,這與相關研究相符,
「以撤回愛作為懲罰技巧」的研究顯示,順從這種懲罰技巧的孩子通常會出現更多不良行為、情緒健康更差,以及道德觀發展未成熟。
其實,只要想想孩子有多需要與爸媽連結才會感到安心,以及孩子在感到不安的時候可能會做出什麼事,這些結果就不足為奇。
(延伸閱讀:與孩子的情緒對焦,做個和平的父母,教出快樂的小孩—10個和平育兒不處罰的小訣竅)
暫時隔離法的壞處
所以,雖然「暫時隔離法」確實比打罵來得好,但卻不是好教材,這並不會教出行為更端正的孩子。事實上,孩子反而會因此做出更糟糕的行為,原因列舉如下:
1、「暫時隔離法」讓孩子認為自己是壞人
這麼做會證實孩子心中的猜想:他們認為自己是壞人。這樣不僅會降低孩子的自尊,還會引發不良行為,因為認為自己不好的人就會使壞。
正如奧圖.魏寧格 (Otto Weininger) 博士所言:
「讓孩子到旁控制自己的憤怒,會使其心裡一直有『壞』的感覺……他們在情緒爆發之前,可能早就覺得自己很差勁了,孤立只會更加證實他們心中的想法。」
2、「暫時隔離法」無法幫助孩子學習情緒管理
要最快速教會孩子自我冷靜,就是為孩子提供一個「護持環境」,告訴他們失控的感受是可以被接納和調節的。當爸媽叫孩子自己一個人回到房間時,孩子最後會冷靜下來,但他們也無法多學會如何管理這類情緒。「護持」這並不表示爸媽必須在孩子心煩的時候用身體抱住孩子,孩子或許不會同意這麼做。
「護持環境」可能也表示保持親密和冷靜,
以及別說太多話,
但要跟孩子重申他們很安全,
且你會在他們準備好的時候給他們一個擁抱。
(為什麼要提「安全」呢?因為情緒失調會使孩子進入「戰、逃或凍結」模式,意思是心煩意亂的孩子感到不安,這就是為何他們把你當作不共戴天的敵人攻擊,而非摯愛的爸媽。因此,當孩子感到心煩意亂的時候,爸媽的目標是要先讓孩子重拾安全感,再教導恰當的行為。)
3、「暫時隔離法」乃基於恐懼,意義等同遺棄
把心煩意亂的孩子趕走,其實正是在他最需要爸媽的時候,把他一把推開。但最糟糕的是,孩子會冷靜下來並變得更加「順從」,而這只是因為爸媽已觸發了一般幼童對於遺棄的恐懼。
丹.席格 (Dan Siegel) 表示,「暫時隔離法」帶來的孤立痛苦,會深深傷害幼童,若一再重複實行,這種經驗會「真切改變腦部結構」。
4、「暫時隔離法」不會幫助孩子處理煩亂情緒,可能引發更多不良行為
用「暫時隔離法」孤立孩子,其實是在告訴他們,若他們展現難搞的情緒就會被推開。唯有「討喜的」感受才安全,真實、混亂和難搞的感受(我們某部分都是如此),是不被接受且也不被喜歡的。孩子無法從自己的情緒中抽離出來,所以斷定自己不討人喜歡。他們會壓抑這類難搞的情緒,但這僅僅表示這些情緒不在意識掌控之下,下次心煩的時候會變本加厲。
5、「暫時隔離法」會促發權力鬥爭,無法強調親子關係,讓孩子真心希望取悅爸媽
許多爸媽在拖著孩子到一旁暫時冷靜的過程中,會與孩子發生肢體衝突。如此一來,孩子會顏面盡失,並有很多時間坐著幻想報仇情節。(你真的認為,孩子坐著那裡,滿腦子想的都是反省改進嗎?)
6、「暫時隔離法」跟所有懲罰一樣,會阻止家長與孩子一同想出解決方法,因為問題都丟給孩子了
爸媽這麼做就很難從孩子的觀點看事情,進而削弱親子間的關係。不幸的是,孩子願意開始好好表現的唯一原因,就是親子關係。所以,採用「暫時隔離法」的爸媽,經常會發現自己不斷面臨越來越多不良行為。(延伸閱讀:爸媽們,你還在使用「暫時隔離法」嗎?試試「積極介入法」吧!)
「暫時隔離法」的替代方案
總歸而言,雖然「暫時隔離法」絕對比打孩子來得好,但這只是另一種用驅逐和羞辱的懲罰方式。當孩子認為「暫時隔離法」是懲罰時(而他們其實一直這麼認為),這根本無法像正向鼓勵良好行為一樣管用。
因此,若你把這當作犯錯的懲罰,就表示你必須想出更有效的策略。「預防」的效果總是最好的,情緒指導是無價之寶。爸媽自身的情緒管理亦不可或缺,因為這會使情緒風暴冷靜下來,而非火上加油。
使用「暫時隔離法」因應孩子崩潰的情緒,其實是有害的,因為這麼做是在觸發孩子被遺棄的恐慌。不妨試試情緒指導和「積極介入法」(time in)吧。
何謂「積極介入法」?
若你想教會孩子管理自己的情緒,只有在他們情緒崩潰之前才有效,那時孩子仍有辦法運用前額葉皮質的推理能力。當你察覺到情緒警訊時,就對孩子施以「積極介入法」(Time in),幫助他們冷靜下來,這是在告訴孩子你知道他們正在經歷某個劇烈的情緒,你會陪在他們身邊。若孩子只是有點興奮,想要緊抱甚至是看書,那沒關係。若他們的情緒隨時會潰堤,你要在旁給予協助,只要讓他們知道你會在場、而且他們很安全,這就行了。
一旦情緒開始潰堤且孩子被情緒淹沒,教育就為時已晚了。
不要試著交談、協商或是說服孩子任何事情,
他們正處在「戰或逃」的緊急模式,
腦中掌管思想的部分當下並未運作,
只要待在一旁確保沒有觸發
他們對於遺棄的恐慌,
並保持冷靜就行了。
任何招致崩潰情緒的原因都不能屈服(換句話說,不要給孩子那塊你說不能吃的餅乾),而是要給孩子全部的關愛,跟他們說他們很安全,並在他們冷靜下來後,隨時跟他們強調你對他們的愛。(延伸閱讀:不斷打擊自我的「惡性羞恥」是什麼?又是如何發展出來的?)
當你失去理智時……
調節自身情緒的極佳管理技巧,
但要用在自己身上,而非孩子。
當你發現自己正在失去理智的時候,就放鬆一下吧!這能避免自己做出任何會遺憾的事。這同時也是在孩子面前以身作則,示範絕佳的自我管理方式,如此一來,你的管教會更有效,因為你不是在無端威脅而已。
當採用「暫時隔離法」的爸媽得知某些家庭從不打人、絕不採用「暫時隔離法」且幾乎不太會對孩子提高音量的時候,通常會很驚訝,但爸媽其實不必要採用這種教養方法,若你目前仍在使用,那你可能會很慶幸自己可以淘汰掉這種教養方式了。
【看更多實用的育兒文章,請見蘿拉博士的教養經典】
《與孩子的情緒對焦:做個平和的父母,教出快樂的小孩》
《讓手足成為一生的朋友:做個平和的父母,教出快樂的小孩。與孩子的情緒對焦二部曲》

【購買情緒對焦1】
博客來: https://pse.is/QCWX5
TAAZE: https://pse.is/SPHS8
金石堂: https://pse.is/UPR3Z
心靈工坊: https://pse.is/RQ6UV

【購買讓手足成為一生的朋友】
博客來: https://pse.is/x3hr2
TAAZE: https://pse.is/txsey
金石堂: https://pse.is/ts92y
心靈工坊: https://pse.is/wynz2
你可能還會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