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孫莉晴 臨床心理師
要說孩子誕生以後,生活節奏像是被卡車輾壓過一樣支離破碎,其實並不為過,尤其是如果你決定挑戰自己帶孩子,那代表從孩子出生起,生活將二十四小時繞著這個小小生命的需要而轉動。精神分析師兼小兒科醫師溫尼考特(D. W. Winnicott)曾經說過:「沒有所謂一個嬰兒這一回事。」
嬰兒無法獨立存活,
需要有母親可以暫時以
孩子的需求和感受為優先的隨侍在側,
彷彿要在心裡騰出一個足夠的空間,
讓嬰兒的身心得以在其中順利成長。
然而這勢必排擠了母親原本的性情、需要和感受,這時就很考驗母親原本習慣如何和自己相處,平常如何觀照自己和看待自己,如果原本就和自己就有著矛盾和心結,就很容易在母嬰關係裡感覺被排擠、孤單和委屈,面對寶寶時隱隱感到忌妒和被威脅,或過度犧牲,卻怎麼做都覺得自己不夠好,常見母嬰關係有以下困境:
1. 犧牲奉獻
如果你原本就是習慣把別人的需要看得比自己重要,喜歡滿足別人,感覺自己被需要才有價值和意義感,那麼在母嬰關係的初期,你會感受到自己被嬰兒深深依賴和需要著,那是非常滿足和療癒的經驗。
但是,這樣的關係如果太過僵化,也會有風險,像是如果孩子的氣質是比較敏感易哭鬧,不容易被安撫的時候,媽媽就容易在關係裡感到挫敗,也可能在孩子開始發展獨立自主時,會感到失落,懷疑自己受否真的值得被需要。這時候,就需要適時的找回自己的時間和空間,允許觀照自己的需要。(延伸閱讀:你也被「照顧者耗竭」壟罩了嗎?—再忙,都要記得保留自己的專屬時間。(上))
當你可以給自己足夠的空間,
你的孩子也能有空間發展他的本性,
那也是一種照顧孩子需要的方式。
2. 動輒其咎
如果你常覺得自己不夠好,容易像做錯事的孩子般不安,那在母嬰關係裡,你可能也會怕自己無法成為完美的母親,這樣高標準很容易讓新手媽媽陷入恐慌,在關係裡感到愧疚和羞恥,陷入自我懷疑。這時候,你需要的是給自己更多的肯定,告訴自己,你已經夠好了,相信身為母親的本能,允許自己只是平凡的母親。
有不知所措的時候是很正常的,
畢竟母親這個腳色是和寶寶同時誕生,
是和寶寶一起學習合作的歷程。
給自己更多的包容,寶寶的笑容和成長就會是最美好的回饋。(延伸閱讀:「我要當快樂的媽媽。」—過度的犧牲與付出不是愛,成為「做自己」的媽媽吧!)
3. 被掏空感
如果你在關係裡很容易感到不安,很需要感覺被愛和被照顧才能安全,那麼在母嬰關係的一開始,你可能會不太習慣,因為寶寶會二十四小時和你討愛討照顧,你不得不給出你自己,再加上你可能會發現大家的焦點從你身上轉移到寶寶身上,這時候你內在的小孩可能會出來抗議,感覺被剝奪了好多的愛和關注,而有不安、憤怒或厭煩的感覺。
這時候,你需要和身邊的人溝通,
請身邊的人好好的照顧你,
肯定你,也給自己一點喘息的空間。
即便你也許對投入母嬰關係感到抗拒和不安,彷彿就要失去自己,但當你願意,你也許有機會感受到寶寶給你的愛意,那將足以填滿你內心渴愛的缺口,給你意想不到的療癒。(延伸閱讀:心理師媽咪系列|成為母親這件事)
4. 感覺不到愛
如果你習慣獨立自主,太習慣和自己在一起,對於投入關係較為謹慎,那麼在母嬰關係的一開始,你也許會覺得這個寶寶像個陌生人,這樣的感覺會很令人困惑不安,因為社會上預期母親似乎天生要會愛寶寶,然而,這其實是個迷思。接受你還沒準備好愛你的寶寶,陌生感是很平常的感受,你可以試著用好奇的態度看待寶寶,試著去了解和接觸這個陌生人,同時好奇自己對寶寶的感受如何變化,接受自己也接受寶寶真實的樣貌,是建立好的合作關係的第一步。(延伸閱讀:媽媽寶寶專欄 | 在背負母職重擔前行的同時,找到一份屬於自己的溫柔。)
理想的母嬰關係是,除了關注寶寶之外,母親可以在內在保有一個空間,安放自己原本的需要和感受,在這個空間裡,你願意允許自己各種的感受和需要存在,即使這些感受和需要聽起來很嚇人。
設法照料和安撫自己,
或者對身邊的人提出需要被照顧的請求。
好的母嬰關係,需要身邊的人能提供友善的支撐和保護,這時爸爸的腳色幾乎是發展好的母嬰關係的基礎。(延伸閱讀:心理師媽咪系列 | 有了孩子以後的情人節,其實需要更進階的浪漫。)如果萬事俱足,媽媽就可以自然的成為一個夠好的媽媽,寶寶也可以成為一個夠好的寶寶,母嬰關係裡的好經驗,便可以療癒住在母親心裡深處那個曾經受傷的孩子。
重新再把自己給愛回來,
這將足以慰勞母親為寶寶付出的一切。
你可能還會想看…
「夫妻面臨離婚,該怎麼確保孩子不受心靈創傷?」—這樣處理,可以幫助孩子感覺安全。
「我懂,因為我也是媽媽。」—最有力量的一句話,獻給同為媽媽的女人們。
作者介紹
孫莉晴臨床心理師,保守卻又渴望嘗試的矛盾個性,於是從醫院工作到進入社區,然後投身全職親密育兒的小宇宙裡多年,隨著孩子長大後,奮力跨過二度就業的檻,再次回到社區服務的工作,這段歷程說來輕巧,其實每個階段的轉換都充滿忐忑,憑著傻傻地幹勁,跌跌撞撞的走到今日,希望有機會將這些經驗,透過文字和大家一起交流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