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任萬寧
「為什麼孩子就是不把食物吞下去?」—父母全心全意的關愛,在孩子眼中竟成了控制(中)
透過情緒劇本破解身體記憶:孩子終於說出口的那句話
艾美帶著冠宇來到萬叔的情緒教育劇場,想要解開母子的衝突。課堂上, 萬叔讓冠宇在情緒劇本中選一個角色:冒險家。他要演的是一位被困在「吞嚥森林」裡的孩子,每一口食物都可能觸發「怪獸警報」。
「你可以決定這角色的名字,也可以吿訴我們,他最怕什麼。」萬叔說。
冠宇想了幾秒,然後用粉筆在黑板上寫下:「吞吞俠」。他說:「他怕一種東西,不是肉,是一種⋯⋯很硬的命令。」 教室裡一片寂靜。這句話像是從某個很深的地方被挖出來,甚至連他自己都愣了一下。冠宇特別投入這個情境。
他把一根長條枕頭當作炸藥,模擬自己每一次被逼吃肉的時候內心的爆炸。他設計了一個場景,吞吞俠每吞下一口食物,森林的樹就會枯萎一點。森林就像是他的心,好累好累,萬叔看見了他的乏力,同理地對他說:「感覺你不是不願意吃,是吃不下去那個要你長高的焦慮與期待。」
聽到這個故事的艾美紅了眼眶。這是她第一次不是在餐桌上,看見孩子眞正的聲音。她忽然意識到,那些她以為的挑食、固執、不懂事,其實都是冠宇在用全身力氣表達:「你聽得懂我嗎?」 (延伸閱讀:大人可別忘了,童年當初一點也不容易!)
媽媽的練習:鬆手不代表不愛
「我從來沒有不愛他。」那晚回家的路上,艾美坐在副駕座望著窗外低語。她開始理解:她的愛之所以讓人窒息,不是因為太少,而是因為太密、不留縫隙。她記得萬叔說過一句話:「控制的背後,是恐懼;而恐懼,來自我們曾經被忽略的地方。」 (延伸閱讀:難以辨認的創傷-童年情感忽視所帶來的終身影響)
她想起自己童年時母親總說:「你長不高,是因為你不乖。」那是一種從小內化的創傷劇本:如果我夠好,就會被愛。如果我不好,就要用成就換取肯定。
她回頭看冠宇,那個正在看窗外發呆的孩子。她忽然想重新來過,重新開啓一個新的親子情緒劇本:一個可以說「我不想吃」、可以說「我怕」、甚至可以說「我不知道怎麼辦」的自由腳本。從那天起,她開始練習新的台詞。「你想吃什麼,我陪你想辦法。」 「今天不吃肉沒關係,我們明天一起換一種方式。」「如果你覺得不舒服,我想聽你說。」(延伸閱讀:怎麼教孩子分享和禮貌?若你想好好與孩子溝通,最好放下「父母話」)
她發現,這些話說出口的當下,自己內心某個被卡住的地方,終於流動了。
本文摘自:走進孩子的情緒小劇場:透過戲劇心理學了解高敏感孩子的內心世界,打造正向循環的情緒劇本
作者:任萬寧
出版社:遠流
博客來連結: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1029795?srsltid=AfmBOoofZSDPyjDI3GWGTGCh6UaDeYYHL4C6Ehf7BUvw77hliT8JZneP
怎麼有效的引導小孩內化爸媽的教導?教養暢銷書說這樣做,找出放縱與權威之間的平衡
作者介紹
任萬寧
情緒教育造浪者、戲劇心理師
萬叔幼兒情緒教育學院創辦人
台灣戲劇治療學會理事
紐約大學戲劇治療碩士 M.A.
北美戲劇心理協會(NADTA)註冊戲劇心理師 RDT(證702)
美國紐約州創造性藝術心理師 LCAT.LP
本名任萬寧,家長孩子們口中的萬叔。曾是工程師,也是一位充滿內心戲的高敏感男子。人生前三十年,他努力活成別人眼中的成功,卻在工作與情緒壓力中,逐漸迷失方向。直到他遠赴紐約大學,投入戲劇心理學,重新聽見內在真實的聲音,找到了用戲劇陪伴他人走進內在的天職。
返台後,他創立「幼兒情緒教育學院」,並獲紐約大學戲劇治療所創辦人Robert Landy 教授授權,推動角醒系統,推動「情緒教養劇本」的情緒教育法,透過角色扮演與遊戲,引導孩子學習覺察、表達與內在對話。
十多年來,他陪伴超過 3,000 組家庭、培訓逾 2,000 位心理與教育專業者,打造出一套可落地、可實踐的情緒教育系統。萬叔相信,透過從情境扮演中學習情緒,每個孩子都能成為心中最好的自己,而每位父母/照顧者,也都能成為孩子最溫柔有力的靠山。
主要經歷與成果
* 全台僅四位北美戲劇心理學會註冊導師之一
* 紐約大學戲劇心理學授權的角醒系統大中華區培訓導師
* 曾為多場國際型研討會、國內外大學講座主題演講者,長期致力於以戲劇心理學推動情緒教育
2026年,萬叔將推出針對「高敏感大人」設計的線上課程,主題涵蓋原生家庭、職場人際與情緒表達。課程結合戲劇心理學理論與實務練習,協助學員在關係中重新建立自我界線,學習穩定而真誠的表達方式。
社群與平台
* 官網|www.uncleone.tw
* Facebook、Instagram、Youtube|幼兒情緒教育學院—萬叔的心café
* Hahow 線上課程|「擁抱高敏感的自己」「高敏感職場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