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千英姬
譯|余映萱
出版社|台灣廣廈
我試圖迎合孩子的心情,卻無法跟上他的情緒變化。明明不久前他還玩堆積木玩得很起勁,沒過多久卻把積木亂扔,還亂發脾氣。」
等孩子三至六歲時,就會開始像成年人一樣感受到情緒,這時期的孩子會開始產生「情緒分化」的現象,經歷很大的心情變化。
通常在五至六歲時,孩子會開始發展出共鳴能力,能夠理解周圍環境並覺察他人的情緒,但他們調節情緒的能力有限,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才能控制情緒。(延伸閱讀:「並不是感覺丟臉才能學到教訓。」—5個尊重孩子又能幫助他學會自我控制的教養原則)
一般來說,通常要等到青春期過後,大腦前額葉才能有效調節情緒,
在那之前,孩子的情緒調節不夠成熟是很正常的現象。
特別是那些本性上情緒起伏較大的孩子,他們的感受很敏銳,
也善於坦承自己的情緒。
當情緒難以控制時,他們可能會大聲尖叫,或展現出煩躁的反應。比起保持中庸的情緒,他們更傾向於展現極端的情感,要麼非常喜歡、要麼非常討厭。
當孩子心情愉悅時,他們會像世界上最幸福的孩子一樣唱歌,也會做出令父母感動的事情;當他們情緒不好時,又會做出強烈的反應,他們可能會跳進房間裡大笑,過了三十秒後,又會生氣、發怒。(延伸閱讀:「寶寶一下哭一下笑好奇怪?」—嬰幼兒的情緒變化比我們想像得快,你唯一的任務是跟隨孩子的需求。)
以上情緒暴走的情況十分頻繁。
在這種情況下,許多父母會忍不住跟著孩子做出激烈的反應。
當然,要忍受孩子的脾氣並不容易,但首先理解孩子的心情是很重要的。
「看起來有事情不如你的預期吧?是什麼讓你不開心?」
「原來你覺得這款樂高積木很難組合呀!」
「啊!色鉛筆剛剛斷掉了啊!」
「原來是因為你想把字寫得漂亮一點,但字寫得怪怪的啊!」
「事情沒有按照你的意願進行,你一定很難過吧!」
情緒起伏大的孩子的內心世界
孩子的情緒突然從「喜歡」變成「討厭」,那感受就像瞬間從十樓降到了比一樓更低的地下五樓。
孩子的情緒不是慢慢地下降,而是一瞬間大幅地往下掉,這會有多辛苦呢?孩子可能會表現出不耐煩,向父母發洩。這麼一來,父母往往也難以忍受。
「你為什麼要這樣對待媽媽?媽媽有做錯什麼嗎?為什麼要對媽媽發牢騷、發脾氣還大吼大叫!」
父母一發脾氣,孩子又會大聲哭泣或者頑固地表現出不耐煩,但實際上這個行為舉止中蘊含著孩子的內心聲音。
我也不知道我為什麼會這樣。
請幫助我!我不知道應該如何面對自己的心情。
我並不是故意讓媽媽生氣,但是媽媽卻生氣了,我非常難過。
如果孩子明明玩得很開心,卻突然變得不耐煩,與其跟孩子一起發脾氣,不如仔細檢查一下孩子剛剛在玩的玩具、周圍的情況以及孩子的狀況。(延伸閱讀:「會對孩子發脾氣?無法做到事事公平?這樣教小孩是不是有問題?」—法國小兒科醫師:爸媽不用因為有了孩子,就改變自己的個性。)
幫助孩子控管情緒的方法
如果孩子情緒波動較大,父母養育起來也會很辛苦。然而,不需要將孩子的情緒起伏盡往壞處思考,也可以往好處看。
此外,只要與孩子一起進行幾項活動,就可以幫助孩子控制情緒。
第一,擴大孩子的優勢和強項。
情緒起伏較大的孩子們,有時候會表現出讓父母訝異的奇特行為。
孩子可能會用言語和圖畫表現自己的情感面,以豐沛的藝術性和想像力,展現出極富創意的一面。(延伸閱讀:「所有的小事累積起來,會形成孩子對於家的記憶。」—理解是陪伴孩子成長的養分。)
當孩子表現出這種樣貌時,父母可以針對孩子的優點給予正面回饋。
在規範的框架內養育孩子,難免會產生摩擦,因此為了讓孩子更自由地發揮優勢,應該幫助孩子找出有興趣的領域。
第二,和孩子一起研究各種情緒。
可以使用情緒卡、情緒貼紙來談論現在的心情、今天的情緒,或者善用繪本觀察各式各樣的情緒。
脫離單純的表達方式,用多樣化且細分化的形容詞來具體表達,讓情緒變得更加鮮明,孩子也可以更好地調節情緒。(延伸閱讀:兒子使用說明書:「遊戲是幼兒時期最棒的教育方式,這會讓孩子具備均衡發展的能力。」)
這麼一來,孩子不僅會關注自己的情緒,也會開始關懷他人的情緒。
陪著孩子一起進行以下的活動將會有所助益:
- 說看看自己的心情
看著那些呈現喜悅、悲傷、生氣、驚訝等情緒的圖畫,講述一下自己感受過這種情緒的經歷。透過這個活動,可以學會用詞彙來形容情緒。 - 製作自己的情緒字典
用畫圖的方式來描繪自己感受到各種情緒的情況,再將這些圖畫整理在一起,製作成字典的形式。
即使是同樣的情緒,不同年齡層的感受和經歷也全然不同,因此建議可以定期玩這個活動,將會有很大的幫助。
本文摘自《孩子為什麼這樣說?:解密孩子話語背後的情緒及需求,以真誠對話和行為引導,化解他的對抗與不安、建立自信與快樂!》
作者:千英姬
出版社:台灣廣廈
博客來連結: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78137?sloc=main
你可能還會想看…
「他以前都很乖,為什麼現在變得那麼愛頂嘴?」—當孩子學會獨立思考
「小孩生氣時會尖叫、打人該怎麼辦?」—10種幫孩子冷靜下來的方法
作者介紹
千英姬
「今天孩子說了什麼?」身為十八年的兒童心理專家,她說孩子的話中有線索。她在Reve House教育諮詢中心擔任負責人,不僅在諮詢室,也在學校和公共機關等多種教育現場進行集體諮商及父母教育。在超過一萬次以上的諮商過程中,她領悟到每個孩子的特質都不同,家庭情況也千差萬別,但育兒的關鍵都在於孩子的言語。
實際上,她既是養育兩個孩子的母親,同時是前任幼兒園教師、小學社工人員,是見過無數孩子的育兒專家,是中央兒童權利中心及首爾市幼教資訊中心特質幼教計畫書專任委員,也是依需求量身設計教育活動的教育專家。身為學校社工人員的超級顧問和首爾冠嶽區兒童虐待判斷案例委員,她正在努力創造讓兒童幸福的社會。此外,還擔任過京仁女子大學社會福利系特約教授,傳授兒童福利論和家庭諮詢。
她以兒童心理專家和照顧者身分蒐集的理論與實戰的育兒經驗都收錄在本書中,其中囊括了兒童與青少年的心理學理論、九型人格心理學以及繪本心理諮商等等,並根據孩子的發育和特質整理出語言類型。希望父母們能夠透過這本書,進行更具創新且適合自己孩子的育兒方式。
Instagram @cheon0202
Blog blog.naver.com/levhou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