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好眠師 姜珮(Peggy)
每個孩子都有他自己的「氣質」(temperament)。這是孩子與生俱來的特質,就像出生時帶來的獨特藍圖。
如果父母能夠理解孩子的氣質,就能更順應他的天性發展,讓教養的過程更順利、更和諧。(延伸閱讀:「孩子從一出生就不好睡,一定是我哪裡做錯了…」—好眠師 Peggy建議孩子需要完整發展,而不是完美發展(上))
氣質是什麼?
心理學家 Mary K. Rothbart 認為,氣質是一種有生理基礎的個體差異,會反映在孩子的注意力、情緒反應與自我調節能力上,並影響他與外在世界的互動方式。
雖然氣質在生命早期就相對穩定,但透過父母的回應、環境安排和情感支持,仍能幫助孩子在原有特質的基礎上,更好地適應生活。
澳洲氣質研究計畫的發現
澳洲家庭學會在 1980 年代啟動了「澳洲氣質研究計畫」(Australian Temperament Project),追蹤上千名嬰兒長達 30 年,觀察氣質對長期發展的影響。研究將氣質分為三個面向:
1.生物規律性(Rhythmicity)
生理時鐘是否穩定,吃、睡、排便等作息是否規律。
2.情緒表達傾向(Positive Mood)
是否容易微笑、情緒傾向偏正向。(延伸閱讀:我心情很好!我心情很差!—情緒起伏大的孩子(上))
3.對新事物的反應(Approach/Withdrawal)
遇到新環境或人事物時,傾向主動接近還是退縮。
其中,與睡眠最有關的是生物規律性。
有些寶寶天生作息高度規律,就像自帶鬧鐘;有些寶寶的作息則難以預測,即使父母努力安排,也常遇到阻力。這也是為什麼「規律作息」在某些家庭成效顯著,但在另一些家庭卻感到很困難。對於後者的家庭,會更需要固定的睡眠儀式流程、提供一致的訊號,幫助孩子逐漸建立節奏。(延伸閱讀:「寶寶睡眠時間不固定怎麼辦?」—規律作息,會比固定作息來得適合多數家庭。)
不同氣質特質與睡眠的關聯
除了規律性,其他氣質特質也會影響睡眠表現:
情緒強度(Intensity)
高強度寶寶的情緒反應通常非常強烈,不論是快樂還是抗拒,都表達得很明顯。
這樣的孩子在夜醒後,哭聲通常比較大、情緒也更難平復,需要爸媽更長時間的安撫流程才能重新入睡。
相反地,情緒強度低的孩子,可能只是小小哼幾聲、翻個身,就能自己再次睡著。
感官敏感度(Sensitivity)
高敏感的孩子對光線、聲音、溫度的變化特別敏銳,這類的孩子睡眠容易被打斷。(延伸閱讀:高敏感專欄|為什麼會有高敏感兒童?一次解答你常見的疑問(上))
他們會更需要一個安靜、昏暗、溫度適宜的環境,並且在睡前減少刺激,才能順利入睡。
這塊也跟我之前提過的「遮蔽外在刺激干擾」的能力類似。
適應性(Adaptability)
慢熱型的孩子在作息或環境變化時容易焦慮,例如旅行或換房間睡時,就需要更多的準備與過渡期;而適應力強的孩子,則能比較順利地接受變化。(延伸閱讀:長假睡眠攻略—假期不再焦慮!)
你可能還會想看…
「孩子感冒該怎麼睡?」—好眠師教您預防感冒後睡眠震盪的做法(上)
作者介紹
好眠師 姜珮(Peggy)為美國家庭睡眠學會(FSI) 修業完成及獲得認證之合格寶寶睡眠顧問,是台灣第一位由該學會推薦的FSI會員/ 國際睡眠顧問學會(IACSC)認證會員 / 好眠線上學苑 創辦人。好眠師提供正確且科學性的睡眠知識,改善並解決嬰幼兒長期夜醒、睡不夠等睡眠問題,已透過諮詢、課程協助上百位家庭建立健康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