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好眠師 姜珮(Peggy)
帶孩子旅行也能睡飽飽?好眠技巧送給你(上)
技巧三:保持熟悉的睡眠儀式
即使時間晚了、環境不同,也請盡量保留寶寶原本的入睡順序。如果你平常的流程是:洗澡→穿睡衣→奶→故事書→撫摸說晚安,那麼旅行中也可以簡化為:擦澡→換睡衣→奶→故事→擁抱→白噪音。(延伸閱讀:「要怎麼讓孩子知道該睡覺了?」—幫助寶寶建立睡前的儀式跟習慣(上))
這個「節奏感」會讓孩子即使在旅館、民宿或阿嬤家,也能在腦中產生「要睡覺了」的生理暗示。當寶寶的大腦聽見熟悉的聲音、經歷熟悉的順序,就比較能進入入睡模式。
技巧四:每天保留至少一個「穩定的小睡」
旅遊行程常常排得滿滿的,但對還需要白天睡覺的孩子來說,一整天的行程很容易導致過度疲累、夜晚難睡、夜醒頻繁。
建議每天安排一覺是在住宿地點、安靜又暗的空間裡進行,又或者推車汽車座椅上。尤其是午覺,如果午覺睡得穩,孩子的身體就比較能承受後續行程中比較混亂的活動與移動。這段時間也可以是爸媽休息、分頭買咖啡、查地圖或補眠的時間。孩子睡,你們也有機會放鬆。(延伸閱讀:11個理由,讓你願意為生活慢下來(上))
好眠師在孩子一次小睡時候的行程,會特意提早行動:比一般人更早吃午餐、晚餐,大約落在11點、5點。中午時段帶回飯店讓孩子(和自己)睡個午覺,或者作為遠距離通車時間,讓孩子在車上睡覺。這樣做的好處一來是可以避開用餐人潮,節省很多排隊時間。二來是在正確時間入睡,也能減少過程中的哭鬧掙扎。
很多旅行中的孩子在午睡時大哭崩潰,往往是因為太累或外在刺激太多了。
技巧五:作息可以彈性,但節奏要維持
旅行的節奏一定和日常不同,可能晚睡一點、吃飯時間不固定,這都是正常的。但我們可以盡量維持:
- 起床和睡覺的順序(即使時間稍晚,流程仍然一致)
- 吃飽睡、睡飽玩的節奏
- 情緒崩潰後就先休息、不要硬撐行程
孩子不需要「準時」,但需要「規律」。
這個規律就是:活動後有放鬆、白天有亮光、晚上有暗光、作息有結尾。這樣一來,就算整個旅程時間都不同,孩子還是能找到節奏感,不會亂掉。(延伸閱讀:面對「未知」的恐懼,爸媽可以怎麼做?從替孩子建立生活常規開始。)
小提醒:回家之後的「恢復期」也很重要
如果在旅途中你破壞了一些平常的睡眠習慣(例如餵奶哄睡、抱著入睡、一起睡),不用擔心,這些都是可以修復的。回到家後的前 3–5 天,只要重新回到原本的節奏、維持一致性,孩子的生理時鐘就會逐漸回到軌道。
長久的習慣才是睡眠的關鍵,而不是那幾天的改變。
旅行本來就不是完美的日常延伸,而是新的體驗與節奏的磨合。如果睡不好,不代表家長做錯什麼,或者孩子不適合出門;如果寶寶睡得比預期還穩,也別忘了給自己一個鼓勵喔!(延伸閱讀:爸媽用「孩子視角」規劃出遊,旅行更好玩!)
你可能還會想看…
作者介紹
好眠師 姜珮(Peggy)為美國家庭睡眠學會(FSI) 修業完成及獲得認證之合格寶寶睡眠顧問,是台灣第一位由該學會推薦的FSI會員/ 國際睡眠顧問學會(IACSC)認證會員 / 好眠線上學苑 創辦人。好眠師提供正確且科學性的睡眠知識,改善並解決嬰幼兒長期夜醒、睡不夠等睡眠問題,已透過諮詢、課程協助上百位家庭建立健康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