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馮絲瓦茲‧多爾多
譯|單俐君
是啊!真是可惜!
有一位十三歲孩子的母親給您寫道:
「兒子不喜歡閱讀,這讓我們很意外,因為他父親和我總是手不釋卷。
我們經常看書,卻從來沒法讓孩子對閱讀產生興趣。
他會看連環漫畫(總比什麼都不看來得好),不過有很長一段時間他都只看插畫,
只有當他看不懂插畫的時候才會去讀文字內容。」
六歲的時候,這個孩子喜歡聆聽故事錄音,他特別喜歡聽傑哈.菲利普(Gérard Philipe)唸的《小王子》。到他開始學習認字的時候,母親曾經試著讓他在聽錄音的同時閱讀《小王子》這本書,可是幾分鐘之後,孩子就對書完全不感興趣了,他闔上書本,再也不想碰了。(延伸閱讀:如何培養聰明又熱愛學習的孩子?—專家指出:保持成長型思維是關鍵(上))
「結果,他像鸚鵡學舌般學會了閱讀,對詞語的意思一知半解。直到有一天我在一本兒童雜誌上找到了一個遊戲,讓他玩得很開心。在那個當下,他倒是努力去讀了。」
她還舉了一些其他的例子,然後總結道:「我想他對閱讀的興趣,可能會像其他的事情那樣突然而至:他的第一顆牙齒是在十四個月大的時候長出來的;另外是有一天,他扔掉了奶瓶,從此只願意用湯匙吃飯等等。他喜歡運動、手工藝、音樂,可是不想學習。中學有音樂課,他看得懂樂譜還會彈管風琴。我們會聽兒子說話,因為我們是會對話的。但可惜他對閱讀不感興趣,因為我們是希望他能欣賞書中的一切以及我們的所愛。而且,這也有助於他的學業。」
這個例子正如您所說,他們就是那些沒有擁有符合自己夢想裡的孩子的父母。(延伸閱讀:你常為幼兒的不願配合感到氣餒嗎?是「期待落差」讓爸媽們感到挫敗不已)
在現實中,這些父母親有一個不同於自己的孩子。
孩子之所以跟他們不同,或許是因為每當孩子看到父母沉浸在書本裡的時候,就覺得自己沒有了父母的關注。
唯一能夠讓孩子喜歡上閱讀的方式,就是長時間持續給孩子唸故事;除此,沒有其他的辦法了。
可是,在他很小的時候……
是的,我知道。然而,當時用的是視聽媒體,如錄音、電視、廣播等等。有人跟孩子講故事的時候,孩子是喜歡的。
不過,孩子們更喜歡的是父親或母親跟他們唸故事。(延伸閱讀:心理師分享親子共讀繪本小技巧 —不只分享故事,更是創造親子情感的魔法(下))
既然來信的這對父母喜歡閱讀,而且兒子已經十三歲—這個年齡的孩子在閱讀方面絕對可以跟成人一樣,父母親可以大聲朗誦所有閱讀的內容。
如果孩子覺得無聊的話,他就會走開;否則,他就會聆聽,並且跟父母學習。
這個孩子很活躍。
我必須說明,很早就開始閱讀的男孩子,常常代表的是逃避現實。
家長看到自己的孩子讀很多書就很高興,然而這是不好的現象。
不過目前有很多活動(像這個男孩做的手工藝、運動等等),還可以看電視和收聽廣播。我們已經身處在另一個時代了。
甚至在這位聽眾和丈夫年輕時,肯定也已經有許多同齡的青年人,沉浸在以閱讀為藉口的想像世界中,用以逃避現實、人際交往、運動或手工藝。
他們的兒子是個需要有真實生活的男孩,對此我恭喜他。(延伸閱讀:如何促進孩子的心理健康?培養內心強大的孩子應該具備的情緒管理能力)
喜愛閱讀的適宜年齡是在十六歲左右,
當有空閒且因沒有足夠的人際接觸而感到無聊的時候。
不過能夠在閱讀中真正獲益的年齡會更遲一些,要到十八、十九歲,
因為他們已經具備了一些現實生活以及人世的體驗,
且書裡會暗喻出這些經驗。
否則,書中敘述的虛構體驗,就僅僅是字面上的經驗;我們無法將其與自己的生活做對照,也無法用來豐富我們已知的經驗並增長未曾經歷過或渴望知道的事情。
您說了一句:「孩子已經十三歲了,因此家長可以朗誦所有自己手上的書給孩子聽」,我猜您這麼說會讓不少人氣得跳腳,例如大家總是會談到一些並非老少咸宜的書……
當然了!不過我不認為這對父母所說的是這一類的書籍。(延伸閱讀:「如何愛孩子?」—沒有一本書、一個專家能取代你個人對孩子專注的觀察。(下))
我想說的是,大家會認為某些話題和題材對孩子來說並不適宜……其實並非如此。
書要是寫得好,無論任何主題—我說的當然不是淫穢或色情的書,而是小說、隨筆、紀實類的書籍—
當父母親讓十歲或十一歲左右的孩子參與家長自己的閱讀時,
孩子是會感興趣的。
父母可以說:
「你看,這一章裡,這半頁很精采。我覺得寫得很棒,我來唸給你聽聽。」
然後孩子可以跟父母一起討論。
藉由這樣的方式讓孩子來品味欣賞作者,因為只有在與書籍作者連結之後,這本書才會變得有意義。
沒有這一步,孩子不會理解一本書的—書籍就僅是紙張、物件罷了。
當父母讓書變得生動傳神時,書籍才有生命力。
有實例為證:當《小王子》的故事被活靈活現地朗讀出來時,即便不是孩子熟悉的聲音,還是會讓孩子喜歡上《小王子》的。
可以確定的是,我們之所以唸故事,就是為了把故事留在耳裡和腦海裡。
如果有人唸故事給大家聽,你們也是會很高興的。
如果這對父母想要啟發兒子,就要照這樣做。既然孩子覺得閱讀很無趣,就不要強迫孩子獨自去閱讀。
本文摘自《愛孩子本來的樣子:讓法國教養專家刷新你的育兒視角》
你可能還會想看…
保護得太好,孩子反而長不大。—練習適度放手,讓孩子接受「不是想要就一定會得到」(下)
「並不是感覺丟臉才能學到教訓。」—5個尊重孩子又能幫助他學會自我控制的教養原則
作者介紹
馮絲瓦茲‧多爾多(Françoise Dolto, 1908-1988)法國著名的小兒科醫生、兒童精神分析學家、親子教養專家。1908年11月6日出生於法國巴黎一個信仰天主教的保守富裕家庭,十六歲時不顧母親反對毅然參加高中會考繼續學業,進入醫學院成為兒科醫生後,又因緣際會投身兒童精神分析,與拉岡等人共同建立了巴黎佛洛伊德學派,將精神分析引入醫學和兒科學領域。
與同時代的兒童精神分析師梅蘭妮‧克萊恩相比,多爾多進一步將精神分析擴展至胎兒期。她將胎兒視為一個完整的語言主體,認為胎兒即具有交流的欲望和表達的能力,並堅持應與他們平等地對話交流。同時,她也十分重視對女性性欲問題的研究,不僅細緻探討了女孩在前伊底帕斯期的心理狀況,還十分強調作為規範者的母親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