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蘿菈‧馬克罕博士(Dr. Laura Markham)
譯|愛兒學編輯部
研究顯示,社會大眾認為,嚴格的教養方式能教出行為較得體的孩子。
然而針對紀律的相關研究卻不斷的顯示出,
採用嚴格或專制方式教養方式,
會讓孩子有更低的自尊心,以及更差的行為表現,
孩子也可能因為如此而被懲罰得更厲害。
事實上嚴格的教養方式確實造成孩子許多行為上的問題。
這是為什麼?
1. 嚴格教養的方式剝奪了孩子內化自律與責任感的機會。
嚴苛的界限或許能暫時控制行為,但無法讓孩子學會自制。相反地,嚴苛的界限會引發孩子為自己所作所為負責的牴觸感。對孩子來說,沒有一種內在機制比自律更有價值,但它只能透孩子認同並且把限制內化才有效果。沒人喜歡受到控制,所以孩子會抗拒不具同理心的限制,也就不讓人意外。因為他們參照的是外部「控制點」(註1),而非自己「想要」表現得體。
註1:locus of control,「控制點」是一個心理學名詞,也有內外控傾向、控制觀、控制軌跡、控制重心、制握信念等譯法。心理學中用這個概念將人分成行為取決於自我控制(內部控制點)或其他外部力量(外部控制點)的兩種類型。
2.專制型的教養風格,對孩子設限制卻缺乏同理。
這是以恐懼為出發點來教小孩。這會讓孩子學會霸凌別人。
孩子是從生活以及爸媽樹立的榜樣中學習,對吧?那麼,如果孩子是因為怕你才做出你所要求的行為,這與霸凌有什麼兩樣? 如果你大吼,他們便學會大吼。如果你使用暴力,他們也會使用暴力。(延伸閱讀:大人做到七件事,讓教養更得心應手。)
3. 在懲罰的管教方式下長大的孩子會有憤怒與憂鬱傾向
這是因為,以專制教養風格帶小孩,他們會明顯發現,某些部分的自己不被爸媽接受,而且爸媽不會協助自己應付及管理這些讓難受的感覺,就算他們用外在行動來反應自己的感覺也一樣。
孩子感覺自己就這樣孤伶伶被丟在那兒,只能試著靠自己克服那些「不好的」 的情緒衝動。
4. 在嚴格紀律下長大的小孩會學到權力永遠是對的。
專制教養風格讓孩子學會服從,但沒能學會獨立思考。在往後的人生中,當遇到需要質疑權威時,他們不會發出疑問。他們不太會為自己的行動負責,而更傾向追隨同儕團體,或者用自己只是「聽命行事」的說詞來規避責任。
5. 在嚴苛紀律下長大的小孩可能更加叛逆。
調查顯示,嚴格教養下成長的小孩,在青少年及青年階段有更加憤怒及叛逆的傾向。
要檢視原因,只要想想我們每個人自己的經驗。事實上,我們都是在某種程度的嚴苛環境下長大,我們自己也對這種程度的控制感到氣惱──就算我們自己可能就是那個管控自己的人!這表示,每個人都可能有自制問題。當我們感覺被拒絕或被批評,可能會感覺憤怒或是怨懟,或是當我們以為別人想對我們指手畫腳時,也可能會產生過度的反應。有時我們也會反抗對自己施加的限制—舉例來說,我們會為了減肥而把自己餓得半死,但接著又以暴飲暴食表示反抗。(不意外的是,調查顯示,嚴格教養下長大的小孩,更有可能成為過重兒。)
6. 受到嚴格管教的小孩只有大人在場時,才會做「做正確的事」,這會讓他們捲入更多麻煩。
他們也會因此成為一流的說謊家。(延伸閱讀:我心情很好!我心情很差!—情緒起伏大的孩子。)
7. 專制型教養會破壞親子關係。
會苛刻對待孩子的爸媽,必然得去除與生俱來對孩子的同理心,這麼一來,爸媽自己和孩子對這段關係都不會滿意。對爸媽來說,教養工作會變得更困難,因為孩子不再有興趣取悅他們,同時也更難管理。因此,嚴格的教養方式會造就不快樂的家長。最後,這些被嚴格的教養風格養大的孩子終究會與父母抗爭,並為此耿耿於懷。等他們年紀漸長,便會在各種不適當的關係找愛。
結論就是,嚴格教養
並無助於教出
行為得體表現好的小孩;
事實上,
它會毀掉身為爸媽所有正面積極的功能,
並妨礙孩子發展情緒自律的能力。
那麼,放任式教養管用嗎?一點也不。本篇文章會告訴你,為何放任式教養對你的孩子有負面的影響。
那什麼才管用呢?許多研究顯示,另外有種方法效果最佳。
這方法稱為「權威」(authoritative)式教養。
不過我不喜歡這個單字,因為常會與「專制」(authoritarian)搞混。(請注意這兩個單字拼法不同,字義也不相同!)我會把這種教養改稱為「以同理心設限」(Empathic Limits)的教養方式,以涵蓋不同教養類型中關於設定界限的論點。
「以同理心設限」
在執行上就像專制的爸媽,
只不過我們是以
放任式家長那種
「帶著同理心」的方式做這件事。
孩子會在界限以及適齡的期待中成長茁壯,但前提是要以同理心對待孩子。
重要的是,要注意這並不只是在放任與嚴格教養間取一個大家都高興的中間值。
如果爸媽在各類標準上採取妥協姿態(「好吧,你可以晚點上床睡覺」),但仍持續採用類似暫時隔離法(Timeouts)的懲罰的方式,這雖然比較溫和,但仍是懲罰,對孩子幫助不大。(延伸閱讀:當你對孩子情緒失控時—修復關係的 5 個技巧)
換句話說,雖然這個方式不像專制或放任那麼糟,但對爸媽或孩子都不好。為什麼?
因為爸媽會覺得自己被迫放寬標準,而孩子卻仍未表現出足夠好的行為。
(因為爸媽仍然採取懲罰手段)
我們真正的目標,是設定期待和界限,並結合「放任式教養法」的溫暖與支持,來讓孩子的身心機能維持在高標,這種同理心與界限的結合,正是養出超棒小孩的最佳組合。
【看更多實用的育兒文章,請見蘿拉博士的教養經典】
《與孩子的情緒對焦:做個平和的父母,教出快樂的小孩》
《讓手足成為一生的朋友:做個平和的父母,教出快樂的小孩。與孩子的情緒對焦二部曲》
【購買情緒對焦1】
博客來: https://pse.is/QCWX5
TAAZE: https://pse.is/SPHS8
金石堂: https://pse.is/UPR3Z
心靈工坊: https://pse.is/RQ6UV
【購買讓手足成為一生的朋友】
博客來: https://pse.is/x3hr2
TAAZE: https://pse.is/txsey
金石堂 :https://pse.is/ts92y
心靈工坊: https://pse.is/wynz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