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好眠師 姜珮(Peggy)
了解孩子的氣質,找到適合他的教養與睡眠方式(上)
新生兒與幼兒的差異
新生兒期的睡眠主要由生理需求主導,即使氣質不同,夜醒頻繁是常態。(延伸閱讀:「寶寶沒睡過夜真糟糕?!」—孩子的原始需求其實與社會期待並不同調(上))
這時父母的角色是滿足基本需求、建立安全感,而非急著「訓練」睡眠。
到了嬰幼兒階段,生理上越來越具備整夜睡眠的條件,氣質的影響再加上習慣因素,就會更明顯展現這些狀態。
例如:
- 高情緒強度的孩子睡前可能反覆抗拒,需要更多安撫。
- 規律性低的孩子作息難預測,需要父母在規律和彈性間找到平衡。也就是說:父母需要提供規律生活,但也不要完全死守時間表。
- 高敏感的孩子需要安靜、穩定的環境,減少外在干擾。
- 慢熱的孩子需要一致的流程與充分預告,幫助他過渡到睡眠狀態。
針對不同類型的孩子回應方式
我這裡提供幾個大概的分類和回應策略,請留意這裡指的是傾向,有些孩子會同時有多種傾向。
高情緒強度的孩子
睡眠挑戰:入睡抗拒、夜醒時哭鬧激烈。
建議策略:延長睡眠儀式,採取漸進溫和的方法幫助入睡,父母在安撫過程中保持情緒穩定,不與孩子情緒硬碰硬。(延伸閱讀:感到緊繃、焦慮?爸媽必備且每天都能派上用場的五招正念法)
規律性低的孩子
睡眠挑戰:作息時間難以預測,每天變化大,容易根據家庭行程而亂掉。
建議策略:建立大致的日常節奏,觀察孩子的睡眠訊號,必要時彈性調整,而不是死守時間表。在安排家庭活動時,會更需要把孩子的作息納入考量。
高敏感度的孩子
睡眠挑戰:容易受到環境聲音、光線、溫度等影響而醒來。(延伸閱讀:「孩子對聲音很敏感,常常被嚇到…」—幫助寶寶減敏,習慣各種聲音與噪音。)
建議策略:減少感官刺激,調整睡眠環境(安靜、昏暗、溫度適宜),在睡前延長放鬆時間,幫助情緒與感官降溫。
適應性低的孩子
睡眠挑戰:對環境或作息變化感到焦慮、抗拒。
建議策略:提前預告即將發生的改變,保持固定一致的睡眠流程,必要時將變化分成小步驟逐步過渡。(延伸閱讀:「幫助孩子遠離情緒崩潰」—5個日常維護習慣(上))
愛與理解,勝過任何方法
澳洲氣質研究計畫的長期追蹤顯示,父母的教養方式、同儕關係與學校經驗,都能影響孩子的發展路徑。
即使是「難教」的孩子,也不等於「無法教」,只是需要更多耐心、理解與方法。
我們的目標不是把孩子變成理想中的模樣,而是看見他的特質,提供適合的引導與環境。
就像把胡蘿蔔放進熱水會變軟,雞蛋則會變硬,同樣的情境對不同的孩子會有不同反應。我們要做的是因材施教,而不是一套方法走天下。(延伸閱讀:「寶寶一下哭一下笑好奇怪?」—嬰幼兒的情緒變化比我們想像得快,你唯一的任務是跟隨孩子的需求。)
參考資料
- Rothbart, M. K. (1981). Measurement of temperament in infancy. Child Development, 52(2), 569–578.
- Australian Institute of Family Studies (AIFS). (1983–ongoing). The Australian Temperament Project. Melbourne: AIFS.
- Sanson, A., Smart, D., Prior, M., & Oberklaid, F. (1993). The structure of temperament from age 3 to 7 years: Age, sex and socio-economic comparisons. Merrill-Palmer Quarterly, 39(2), 231–250.
你可能還會想看…
「你的孩子其實睡眠不足?」—小孩睡眠不足的行為徵兆跟所需睡眠時長。
從遊戲提升孩子的適應力—學齡前階段,促進孩子感覺統合的好處和方式(上)
作者介紹
好眠師 姜珮(Peggy)為美國家庭睡眠學會(FSI) 修業完成及獲得認證之合格寶寶睡眠顧問,是台灣第一位由該學會推薦的FSI會員/ 國際睡眠顧問學會(IACSC)認證會員 / 好眠線上學苑 創辦人。好眠師提供正確且科學性的睡眠知識,改善並解決嬰幼兒長期夜醒、睡不夠等睡眠問題,已透過諮詢、課程協助上百位家庭建立健康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