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景惠 諮商心理師
編|愛兒學編輯部
如果你也曾感受到日常的沉重,
覺得討厭現在的自己,或是很想逃離,那很重要,
因為你正接收來自靈魂最核心的吶喊,
它承載最複雜糾結,卻也最豐盛濃厚的經驗。
我曾在醫院實習,接觸憂鬱的青少年、成人、藥酒癮患者,也在不同的大專院校任職,認識到不論人們如何透過年齡、社會經驗、外在成就去為自己與他人分級,自我厭惡並不會在任何一個階級消失-人類的毀滅力量與生俱來,它極可能在生命階段中以各種形式呈現-是的,各種形式,小至刺青、整形,大至憂鬱、暴食厭食、過度飲酒,以及最直接的自傷行為。
這個力量直接反應的是對現狀不滿,希望能立即改善問題與挫折感受。
發生了什麼,讓人選擇如此具有毀滅性的力量試圖解決問題?一起來解開自我厭惡背後的秘密:
解密一:非黑即白的自我概念
一位從升國中開始就受到飲食疾患所苦,並在自傷危險性邊緣徘徊的孩子告訴我:「這學期必修沒拿A,我就太糟糕了」,他的母親也向我透露,國小時孩子考了中等成績,他憂心地看著母親說:「我是不是讓你失望了」。當孩子出現這樣的恐懼:「如果我…,就是糟糕的/讓人失望的孩子」。(延伸閱讀:當事情不如意時—如何提供孩子安撫與穩定(上) )
家庭規則中對「好孩子」的定義過於狹隘,
並對「不好的行為」有過於強烈的指責時,
孩子容易踏入非黑即白的陷阱。
這些孩子外在表現很兩極,有的努力維持乖寶寶形象,總是不需讓人擔心;有的自我放棄、冥頑不靈。但當他們認定問題無法改變時,皆容易透過自我懲罰或放縱的行為,來緩解對自己失望的挫折感。(延伸閱讀:「為什麼別人可以做得到,你卻不行?」—要靠比較,才能知道夠好?)
解密二:未建立穩定的自我信任感
一位講兩三句眼淚便簌簌留下,說話有些發抖的孩子說:「我總是容易把事情搞砸,沒辦法讓大家都滿意」,他因此常在憂鬱中掙扎。這些孩子的內在語言是:「我要透過別人的反應,才知道自己有沒有做對」。(延伸閱讀:「交朋友其實沒有想像中簡單。」—幫助孩子幫助孩子結交新朋友、照顧同儕關係(上))
當家庭規則模糊,
且孩子的努力難以被看見時,
他們較難建立自我信任,
常對自己的判斷產生質疑。
解密三:情緒風暴下的失控感
具有非黑即白的自我概念和難以信任自己的孩子,多數從小面臨著強烈情緒風暴或指責,當孩子對於大人強烈的狀態無法理解、感到受傷,第一個反應多是責怪自己,強烈的羞愧感會引發孩子脆弱或過於防衛、疏離,自然無法活出健康的自我。(延伸閱讀:你是在接納,還是在忍受—寫給想要放過自己與孩子的你(上))
談到這裡你會發現,自我厭惡是一種與環境規則互動後的狀態,這裡隱含的重要訊息是:
自我具有可塑性,透過適當的接觸、
理解與照顧,與環境建立良性互動模式,
人隨時有機會再次擁抱自我。
接下來的文章將提供練習步驟,來化解自我厭惡及潛藏的傷害性。「有時候,我真的很討厭這樣的自己。」—自我厭惡的根源其實來自童年的創傷?(下)
你可能還會想看…
作者介紹
李景惠,諮商心理師。曾接受完形與人際溝通分析訓練,喜歡閱讀、聆聽故事並相信內在療癒力,透過經驗取向治療引導來談者自我整合。工作中持續著力於關係與童年創傷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