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米奇老師
「他發現社會對性的禁忌感太方便了,強暴一個女生,
全世界都覺得是她自己的錯,連她都覺得是自己的錯。
罪惡感又會把她趕回他身邊。」
(節錄自林奕含著作-房思琪的初戀樂園)
近年社會掀起一股#metoo風潮,讓我們發現原來性暴力不是沒發生,而是沒發聲。不論性別、年齡、外貌等等差異,任何人都有可能成為受害人或加害人,尤其是未成年的孩子們,基於這個社會對「性」的避談,可能在根本搞不清楚狀況時遭遇到性暴力,多令人心痛且憤慨。(延伸閱讀:「沒關係啦、大方一點!」—MeToo事件後的反思,別在不知不覺中抹煞了孩子的身體自主權(上))
身為9歲、11歲男孩的母親,心情十分複雜。心疼在#metoo風潮中,聽到、看到許多不是故事的真實經歷,同時,也欣慰這場運動開始了!不管是曾經傷人、受傷或沒受過傷的大人,都有機會正視「性教育」的重要,我們一起把那些莫名傳承下來跟性有關的負面標籤大力撕下,讓下一代在自然的情況下接受相關正確且健康的性知識。
可是,要怎麼開口跟孩子談性啊?多尷尬。
有句話玩笑話說:「當你不尷尬,尷尬的就是別人。」用在跟孩子對話時,則是:「當我不尷尬,孩子就不尷尬。」
我們的態度深深影響著孩子,大人得先心裡建設,
拋開過去傳統教育的荼毒,不斷洗腦自己:
談性一點都不奇怪,愈早開始對孩子愈好。
仔細想想,舉凡上廁所、穿衣服這些瑣碎小事,不都跟「性」有關嗎?「性」在日常生活中無所不在,只要因性別而發生的一切就是性,所以絕對是親子之間「必談」非「避談」的話題。且,性雖重要但的確有需顧慮隱私的特性,討論需要建立在信任及安全的環境下,如此一來,真的沒有比家長更適合的人選啦!我們就勇敢接下這個挑戰吧!
其實自己本身也沒有特別系統性的教導,僅就這幾年陪伴孩子的經驗,列出以下建議供家長參考:
1.善用媒材:
不知從何下手,就翻開繪本、書籍吧!發揮我們找美食、景點的超強蒐尋力,挑出適合孩子年齡的教材,安排時光共讀,就是性教育最自然的置入性行銷。如果真的難以開口,近來很夯的親子共學教室也有許多關於性教育的課程,不妨嘗試看看,透過課程活動先初步了解到底該學些什麼,回到家再延伸討論,繼續學習也不錯喔!
另外,隨著孩子年紀漸長,也可以透過新聞事件做討論,例如性暴力有諸多型式:性騷擾、性猥褻、性侵害、性剝削等。(延伸閱讀:「只是想讓小朋友乖一點。」—當我們盲目要求對權威順從,被犧牲的很可能就是孩子(上))
任何人的受害經驗都不應該被檢討,
而是給我們機會替代學習,
避免自己未來陷入相同情境時不知所措。
2.有問必答:
其實在孩子還小時,就常會因著天性好奇,問我們許多難以招架的問題,例如一起洗澡時,問:媽媽下面為什麼長草?這時千萬不要用一句:「你長大就知道」或「不要亂講,哪是草」來帶過。
可以用稀鬆平常的口吻回答:
「那個是陰毛,是有功能的喔!可以保護脆弱的隱私部位。」
可能孩子又問什麼叫隱私部位(有完沒完),
趕快順便教導各項性器官名稱,時機多巧妙自然啊!
你可能也會想看…
「別害羞,跟幼兒談性可能比你想的更重要。」—談性不用等,請從小就開始(下)
「除了傾聽孩子、教孩子拒絕,你還可以這麼做…」—保護孩子遠離身心虐待及傷害。
作者介紹
米奇,兩個孩子的媽/國小專任輔導老師/美國正向教養協會認證家長講師。 考上輔導老師後旋即也當了媽媽。一路走來,從時而感動、時而挫折,時而暖心、時而大翻白眼的輔導工作及家庭教養日常中,理解到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美好的存在。 真心向宇宙下訂單,願我們大人能帶著耐心,探索多元方式,好奇並尊重孩子,在教養的路上,與孩子一起成長,親子共好。FB粉專:正向教養宋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