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蘿拉.馬克罕博士(Dr. Laura Markham)
譯|傅雅群 諮商心理師
編|Leah
身為爸媽,我們深知家庭對孩子的重要。
家是我們的避風港,
然而現代忙碌的生活步調,
家庭對大多數人而言,恐怕不再如此安穩。
一回到家,信件、帳單、電話留言等各種雜務排山倒海而來,
手機、通訊軟體和email讓外在世界持續聯繫著我們,
同時打擾了我們與家人的相處時間。
在某些家庭中,電視永遠是開著的,
不停地播報著令人難過的、聳動的新聞事件。
家似乎失去了原本令人感覺到放鬆、歸屬、休息的意義。
為了在生命中有更好的發揮,
不論是生理或心理層面上,
我們都需要有一個安全的家可以回去。
如果要孩子把心力投入成長上,他們都會需要一個安全穩固的家,好讓他們感覺到自己是被保護的。不論多大,孩子都需要感受到爸媽可以確保他們的安全,讓他們免於霸凌、遭遇危險或受到攻擊。
不論孩子在外追尋自己的興趣時多麼獨立,
他們都需要知道,
回到家,
爸媽會永遠在那裏等著他。
小孩長大的過程中,會有好長一段時間喜歡跟你黏在一起,想跟你一起去做任何事情。即便他們開始在朋友家過夜、或是沉迷於馬拉松式的棒球比賽,一旦他們回到家裡,就會有兩個需求:一個安全的地方好讓他們可以全然放心地做自己;以及跟家人擁有深度的、舒適且有趣的連結。如果你的孩子看起來只想盯著螢幕看,這其實反映了在更深的層次,他具有渴望、並需要被滿足。
提供孩子一個避風港,
是一份莫大的禮物。
這讓孩子得以踏出家門、在外在世界奮鬥,
並且可以再回家後好好充電。
把家裡打造成舒適溫馨的小窩,是一個家庭要茁壯的必要條件。
事實上,研究顯示,那些有心把家裡裝點得溫馨美好的成人,擁有比較好的情緒與較少的生活壓力。
在這個匆忙的世界裡,你可以怎麼做讓「家」變成避風港呢?
1. 有意識的放慢腳步,幫助自己減壓。
我們都喜歡刺激,然而壓力則會毀掉一切。不誇張,壓力會腐蝕我們的耐心、破壞我們為孩子全力以赴的能力、也毀掉我們的健康。如果我們對自己夠誠實,我們往往可以看見自己壓根兒不願意選擇讓生活的步調慢下來,不去面對自己是怎麼把生活搞得過於緊繃,遠超過正常所需的程度。如果你想要你的孩子有較好的表現,從放慢生活步調開始吧,不要讓自己活得庸庸碌碌。
2. 對你的小孩來說,家就是他的避風港。
這意味著,每一個家庭成員都互相尊重,絕不允許使用任何肢體或言語上的暴力,就連在孩子彼此之間亦是如此。
3. 在家的時光,試著別太嚴格的按表操課!
在家的時光應該是沒有壓力的、不用特意追求表現的。
當然,所有的孩子都需要負責一些家務,但是,他們同樣需要許多放鬆的時間。
試著別丟一堆作業、雜務、練琴、讀經等等任務,讓孩子忙都忙不完。
4. 讓孩子可以當孩子: 接納寶貝的「嬰兒自我」(Baby Self)
所謂的「嬰兒自我」,是指孩子內在的一個部份。
有時候當孩子表現「退化」(意指小孩出現出更多幼兒般的行為),他內在的嬰兒自我便會突然冒出來,特別是當他被賦予過多「長大」的要求時。
當小孩一整天待在學校,他們已經緊緊地抓牢這個「長大」的自己,當你出現在他面前,單就因為你是他的爸媽,便會喚起他的嬰兒自我。他內心微微地崩潰瓦解了,可能會開始哭鬧、或是出現一些幼稚的舉止。
這時,爸媽應該訓斥他們、要求他們乖乖的嗎?
想想看,當你已經被過量的情緒淹沒、煩躁不耐,而你的伴侶或朋友要求你成熟一點,你做何感想?
每個孩子都需要一些重回嬰兒狀態的機會,越年幼的孩子,就需要越多時間浮現其嬰兒自我。當孩子有此需求的時候(例如在一個舒適的時刻、睡前、或他們累了的時候),就讓他們當個小嬰兒吧,這麼做會減低他在不適切時間點崩潰的機率(例如與爺爺奶奶共進晚餐時、或在超商排隊的時候)。
我會建議在家時,可以讓年幼的孩子盡情沉浸在他們的「嬰兒自我」中。爸媽可以讓自己有心理準備,當小孩好不容易從幼稚園放學回家、第一次在外過夜後、在某一次他精心準備的表演後、或僅僅是過完了充滿壓力一週的星期五下午,小孩都難免會鬧場脾氣、哭得一把鼻涕一把眼淚。每個孩子在大多數時間裡都會努力求表現,例如要求自己好好坐定在位子上,或是與朋友在棒球球場上協調戰術等等。因此,孩子都很需要有機會可以讓「嬰兒自我」浮現,而不會被奚落或責罵。(延伸閱讀:「我要穿綠色的!」-談幼兒不合理的情緒)
5. 提供足夠的規律性,讓孩子可以預期自己的日常作息。
孩子需要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
想像你自己正在執行某項計畫,這時你的另一半突然告訴你現在要去拜訪某位親戚。就像這樣,孩子經常感覺他們對自己的生活沒什麼掌控權,他們的行程突然被變動,更會加劇這種無法掌控的感覺。在這種狀況下,他們會抗拒也是情有可原的。
此外,生活的結構也會讓事情更有條理,省掉了每次在出門前最後一刻才在找東西的壓力。
(延伸閱讀:面對「未知」的恐懼,爸媽可以怎麼做?從替孩子建立生活常規開始。)
6. 限制3C產品的使用時間。
當個好榜樣吧,把電腦和手機關掉,下午的時間就好好花在與家人的相處上,例如把「週六不碰科技產品」變成家裡的規則。
面對這個規則你是否感到手足無措呢?這是一個徵兆,代表你家裡需要一個清楚的時間表,明訂哪些時間固定不能使用3C產品。你可以把這件事當成一個挑戰,在家裡試試看。
剛開始執行的時候,家人之間會一下子多出許多相處時間,難免會感覺怪怪的:「嘿,原來你住這裡喔?」——然而,彼此之間的連結將會讓你無比驚喜,試過你就會「回不去」了。
(延伸閱讀:科技成癮是什麼?腦部顯影告訴你為什麼孩子衝動易怒、難以專注)
7. 小心「噪音」造成的影響!
一位我認識的腫瘤科醫師,在他家裡的每一個房間都播放著寧靜的音樂、或瀑布聲,他引用了數篇研究來證明舒緩的聲音將會對免疫系統有益,同時也能滋養靈魂。
電視噪音嘎嘎作響、播放看了就難過的新聞、暴露在交通噪音中,這則是完全相反的極端。
提到交通與通勤,你會發現特別的是,那些住在城市中的導盲犬往往壽命較短,正是因為身處高度焦慮的噪音環境。所以,盡可能將交通噪音降到最低吧,這麼做可以保護你家人的生理或情緒狀態。
8. 營造一個支持性的家庭文化。
爸媽要如何營造家庭認同與文化,讓家人可以團結、不論風雨都一起共度?請見下文的八個做法:如何建立和樂家庭促進親子關係?「營造家庭文化」是好方法。
【看更多實用的育兒文章,請見蘿拉博士的教養經典】
《與孩子的情緒對焦:做個平和的父母,教出快樂的小孩》
《讓手足成為一生的朋友:做個平和的父母,教出快樂的小孩。與孩子的情緒對焦二部曲》

【購買情緒對焦1】
博客來: https://pse.is/QCWX5
TAAZE: https://pse.is/SPHS8
金石堂: https://pse.is/UPR3Z
心靈工坊: https://pse.is/RQ6UV

【購買讓手足成為一生的朋友】
博客來: https://pse.is/x3hr2
TAAZE: https://pse.is/txsey
金石堂 :https://pse.is/ts92y
心靈工坊: https://pse.is/wynz2
你可能還會想看…
不想再跟孩子「纏鬥」了嗎?讓親子關係理論解救你! 掌握關鍵90秒,與孩子停戰和好。
爸媽要如何跟小孩說「不」又不傷感情?教育專家說「父母效能訓練」是最佳起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