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賴敬云 諮商心理師
「原來我是這樣長大的。」—14個關鍵問題,回溯自己的童年經驗跟依附風格(上)
你可以透過書寫的方式,紀錄關於下列問題的回答:
-
從你早年的家庭狀況開始回憶起吧,小時候住在哪裡呢?那是怎麼樣的經驗?
-
從你記憶中最早的時候開始,嘗試描述你小時候跟父母的關係。
-
請選擇五個形容詞或詞彙,描述你與母親的關係,也用五個形容詞或詞彙描述跟父親的關係。問問自己為什麼選擇這些詞彙?
-
小時候跟父母相處時,哪一個人讓你感到比較親近,你覺得為什麼?
那跟另外一個為什麼沒有讓你有這樣的感覺? -
當小時候的你感到不安、心裡不舒服、需要幫助時,你通常會怎麼做?
-
在年幼時你曾感覺到被拒絕嗎?
當然,現在回想起來,你可能會意識到那並不是真正的拒絕,但這邊在問的是,你是否曾經有類似的感受? -
你的父母曾以任何方式威脅過你嗎?也許是為了要讓你守規矩,甚至可能是半開玩笑的這麼做過?
-
你與父母的關係如何影響了你成年後的性格?在你早年的經歷中有哪些事情可能對你的發展造成了阻礙?
另外,在童年時期有沒有發生過一些重大的失落事件,其實也對你影響滿大的? -
你覺得為什麼當時你的父母會用這樣的行為模式跟你互動?
-
現在作為一個成年人,你與父母關係如何呢?跟童年期的經驗相比有沒有什麼變化?
-
現在你自己也當爸媽了,當你與孩子分離時,感受通常是怎樣的呢?
-
如果你的孩子在二十年後,可以實踐你對他們的3個期許,那這3件事會是什麼呢?
-
現在的你感覺自己從童年的經驗中收獲了什麼、學到了什麼?
-
最後,現在的你會希望你的孩子(或你想像中的孩子)從被你養育的經驗中學到什麼?
要回答這些開放的問題可真是浩大的工程,而問題的脈絡也帶你從自己的過去經驗出發,到現在身為爸媽的感受,再到對親子關係未來的展望,一層層幫助我們更認識自己的模式跟觀點。 (延伸閱讀:「當自己的童年有缺憾,這件事情是否會在孩子身上延續?」—先跟自己的內在小孩手牽手,再來談育兒(下))
比起你的答案,
你回答問題時的體驗跟感受也是很重要的線索。
相關研究發現,當一個人的童年依附型態是安全依附時,比較能切題的回答這些問題,而且對於人與人關係的價值是肯定的。
他們比較不會對自己的經驗感覺到可恥丟臉,
能自在地檢討過去經驗對自己人格發展的影響,
並認同父母在童年時期對自己的照顧。
但是如果在回答問題的時後你感覺到自己無法回憶跟父母相處的相關經驗,只能很籠統地描述大致的感覺「就是一個快樂的童年吧」,但是舉不出相關例子; 或是抗拒回憶童年的經驗,對於自己被對待的體驗有比較負面的感受,例如「我遇到困難需要幫助的時候怎麼可能有人來幫我啊?!我都靠我自己解決問題!」、出現強烈的情緒或是被剝奪感,那或許代表你具備了一些不安全依附的可能。 (延伸閱讀:「不是因為你很糟,只是小時候的你受了傷。」正視隱形的情緒虐待,跟自己的童年和解。)
從「了解自己」開始
看到這邊,可能有人會失望:「如果我感覺到自己過去並非安全依附,那是不是注定了我跟孩子的命運呢?」
其實不是如此,
因為依附關係終期一生
都有機會慢慢調整跟轉變,
就算過去經歷過受傷的經驗,
人的內在仍充滿可塑性。
面對不同的對象也可能因為互動的模式不同而發展出不同的依附關係,而改變的關鍵點就是從「了解自己」開始,當你逐漸能覺察跟整理過去的經驗,你就越有可能在現在相似的育兒情境中,不重複自己過去的創傷,跟孩子建立更健康穩固的互動關係。
你可能還會想看…
「有時候,我真的很討厭這樣的自己。」—自我厭惡的根源其實來自童年的創傷?(上)
「別讓童年的創傷困住你!」—6個幫助你從童年創傷中復原的認知信念。
作者介紹
賴敬云諮商心理師,服務於昱捷診所。曾任編輯、大專輔導老師,現職諮商心理師。熱愛文字、翻譯,也喜歡貓。認為親子關係是一段複雜而美好的旅程,路途中我們逐漸辨識出自己與孩子輪廓,重新看見你我,修復關係,讓愛能自由的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