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趙知恩
學習,不只在書桌前發生:10歲前孩子在遊戲和運動中成長(上)
對孩子們而言,有意義的學習必然來自快樂。快樂是讓人持續學習的最大因素,趣味則是最簡單的激勵方法,這對成人來說也一樣。覺得有趣的事情,就算沒有人命令也會想繼續做下去。(延伸閱讀:一起共讀吧!—適合和2-5歲的孩子一起讀的推薦書單(上))
最重要的是,有趣的事情才會長久留在記憶中。
因為實際上,情緒和想法是相連的。在我們的大腦中有海馬迴和杏仁核,是負責記憶的兩個相鄰區域。當我們對某事物產生愉悅的情緒時,杏仁核會將這個訊息傳遞給海馬迴,而海馬迴會將這樣的訊息判斷為重要訊息,
這使得我們更容易記住喜歡的事物,更容易把有趣的事情做得更好。
動起來!健康的身體是學習與幸福的基礎
遊戲之所以重要的另一個原因,是為了形成健康的身體,而健康的身體蘊藏著健康的心靈。因此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就要讓孩子盡量活動身體、刺激感官體驗。活躍的身體、健康的飲食、適當的睡眠時間,以及與大自然的互動有助於孩子們的認知、學習和提升幸福感。
北歐國家的小學和中學教育享譽世界,其中與大自然交流的戶外活動,被視為必不可少的部分。(延伸閱讀:成長於社群媒體的I世代孩子—給爸媽的3C使用教戰手冊。)
戶外遊戲可以培養孩子們對自然環境的正向態度。在戶外活動身體有助孩子建立社會歸屬感,進而發展團隊合作能力、形成健全的人格。
在以成績至上的國家,傾向把體育和學習分隔開來,身體上的活動往往被忽視。回顧我的高中時期,高一時,一個星期只有一小時體育課,到了高三時,連那一小時都消失了。早上八點到晚上九點完全沒有體育課,那麼長的時間都坐在書桌前讀書。
明明透過活動身體能學習到的東西也很多,但體育課經常被視為浪費時間。在學校吃完三個便當,每天坐超過十個小時,就是我十八歲的青少年時期。當時我深受胃潰瘍之苦,除了我以外,還有很多同學都在吃胃藥撐下去。(延伸閱讀:孩子的憤怒、發脾氣、情緒崩潰居然是一種保護機制?)
雖然如此,韓國教育並非只存在問題,學生時期可以學到的東西也很多,尤其是我學會了完成一件事所需要的耐心、毅力和自制力,這些可能是英國教育所缺乏的。然而,那段學生時期的經歷,導致我成年後沒能把運動當成興趣。雖然我也認為人應該一直保持運動習慣,但我卻一次都沒有好好實踐,直到最近才開始游泳。
讓孩子們把運動當成興趣,幫助他們成為擁有健康身心靈的人吧。
英國孩子從小就開始學習足球、網球、曲棍球和游泳等各種運動,進而產生興趣和愛好。我們家孩子每次放寒暑假時,都會和朋友們打網球,結束後,他們會在網球場前一起吃三明治再回家。有很多學生即使在成為大學生、研究生後,也依然將運動當成生活的一部分。就算是在忙碌的考試期間,或在寫論文的重要時期,他們也會從清晨開始接受好幾小時的划船訓練、在傍晚慢跑或在週末打籃球賽。(延伸閱讀:如何培養聰明又熱愛學習的孩子?—專家指出:保持成長型思維是關鍵(上))
從小累積的能量對學習也很有助益,尤其是對十歲以前的孩子們來說,身體上的學習十分關鍵。待在書桌前的學習,從十歲之後開始也還綽綽有餘。
本文摘自:AI世代的牛津式新五感教養:擺脫標準化,喚醒學習感覺!牛津教授帶你和孩子一起快樂學習
作者:趙知恩
出版社:台灣廣廈
作者介紹
趙知恩 博士(Jieun Kiaer)
牛津大學招生主任。主修牛津大學東方研究和語言學系教授和研究韓國語言學級、兒童學和語言學。畢業於首爾大學兒童與家庭研究系,首爾大學語言學碩士,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語言學博士。
成為雙語孩子的母親後,專注於學習雙語相關的研究和寫作。趙知恩博士曾擔任牛津大學東方學院招生主任,近期正在研究人工智能時代的語言教育。並有約30本英文著作,包括《語言之子》和《英語之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