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蔡函儒 諮商心理師
「是玩笑還是霸凌?」—陪孩子面對霸凌,老師的行動指南(上)
霸凌者—請理解我、對我溫柔
大部分的霸凌者,都知道自己的行為會對受凌者造成傷害。然而,明知會對他人造成傷害,卻一再反覆此行為,是為什麼呢?這正是我們需要去仔細瞭解的—「他是不是發生了什麼事?」、「是不是有什麼事令他感到煩惱與痛苦?」
通常霸凌他人的孩子內心都有著強烈的傷痛與不安,可能是家庭關係衝突、疏離,或遭受身心暴力;可能是在學校學習或人際遇到困難,甚至他們過去可能也曾有遭受霸凌的經驗。因為心中累積好多不舒服的感受,不知如何紓解,所以將這些不好的感覺與負面的自我形象投射到較弱勢的同學身上,形成霸凌。
因為霸凌者藉由霸凌行為來取得內在的平衡,
所以我們需要協助霸凌者消除挫折源頭,霸凌行為自然會逐漸消失。
若以責罵、處罰等手段壓制,只會看到短期的效果,
但無法徹底解決問題,也沒有任何教育意涵。
老師需要以尊重的態度來處理霸凌,即使在處分學生的方式上,都要顧及學生的尊嚴,因為老師的態度與行為會深刻的影響學生的自我概念,對霸凌他人的學生也會是個示範—無論什麼原因,都不能去傷害他人(無論如何,我都不會傷害你)。
我們與霸凌者談話時,容易陷入說教的情況,使霸凌者覺得自己不受理解,因而產生更多憤怒與防衛,因此建議老師使用「ORID策略」與霸凌者溝通與討論。
受凌者—被霸凌不是我的錯
大人面對受凌者往往會對受凌者說出:「你是不是有先去弄人家,人家才會這樣對你?」背後隱含著「你之所以被霸凌,原因出在你身上」。這樣的話語,會再次傷害受凌者,使他們再也不願意向他人求助。
受凌者往往有些特質,形成他人際互動上的弱勢,
進而被挑選成為欺負的對象。
因為弱視而被欺負的孩子大致上分為兩類:
「外在條件的弱勢」與「個人特質的弱勢」。
外在條件包含:課業成績的好壞、父母社經地位高低、具有明顯肢體或心智障礙、口吃等現象。無論是太好或太差,孩子都有可能用「他跟我們不一樣」的方式來排擠同學。外在條件形成的弱勢與主流價值觀有關,孩子從身邊的大人、網路、電視中學到偏見與鄙視,因此這些「不一樣」會引發同學忌妒、輕視、厭惡等感受,最後導致欺負與攻擊。
個人特質的弱勢指的是有些孩子的人際互動能力較弱,常常因為他「不知不覺」的行為,在人際互動上造成他人困擾、惹怒他人(例如:衛生習慣不佳、愛打小報告、喜歡指揮他人等)。當其他人無法再忍耐時,欺負、排斥的行為便會產生,經過時間累積,就會演變成霸凌。
上述對受凌者的分析,
反映了班級學生與受凌學生還有一些地方可以學習與調整,
但這些都不是形成霸凌行為的理由,
我們需要堅定
「無論是什麼原因,都沒有人可以傷害你」
的立場與信念。
旁觀者—我們害怕被盯上
霸凌事件中的旁觀者承受了極大的壓力,他們一方面擔心自己成為下一個被霸凌的對象,另一方面可能也會自責無法保護被霸凌者(可能是他的朋友),甚至很多時候他們會因為承受群體壓力而跟著一起霸凌他人。
旁觀同學為班級多數,因此他們的態度與行為會成為班級的主流—大多時候,他們會採取「不加入也不干涉」的態度。雖然沒有加入,但班級多數人對霸凌採取默許、忽視的態度,會助長霸凌者的行為,而旁觀的孩子也會在過程中產生罪惡感,或是因為無法承受罪惡感而讓自己變得麻木不仁。(延伸閱讀:想要能夠關懷他人又不受霸凌的孩子?試試看這麼做吧!)
老師需要理解並將旁觀學生的恐懼放在心上,
除了倡導、鼓勵孩子做出正義的選擇,
同時也需要與孩子討論如何
行動才能既幫助他人又保護自己。
我們可以協助孩子整理霸凌事件中的心情,並討論多元的應對法。
創造友善的班級文化讓霸凌消失
霸凌會產生在競爭、強調單一價值的團體中,透過人際間勢力的角力與較勁,產生強欺弱的現象。因此,當班級出現霸凌事件時,也代表著班級經營需要投注更多心力在建立尊重、友善、正義的文化。
老師可以透過建立明確的班級規範,透過鼓勵的方式增強友善、尊重的行為,塑造正向的班級文化;也可以鼓勵班上小團體之間彼此交流,增加學生對彼此的了解與認同,形成我們是同一班(同一國)的一體感,進而減少偏見與歧視。
學生是老師的鏡子—當老師言行透露出排拒、
輕視某種樣氣質、特質時,
學生也會學習並且認同,
並且產生集體排斥的情況。
老師的看法、觀點、態度是形成班及文化的關鍵,因此當我們希望學生學會尊重他人時,也需要自我檢視是否有尊重我們面對的每位學生。(延伸閱讀:「終結霸凌」不只是教育問題,而是整體文化層面需要思考的權利與關係議題。)
我們會因為有被尊重的經驗,而學會尊重他人;因為有被愛過的經驗,而學會愛人,因此老師每一次與學生的互動,都是身教與示範,引導學生做出更友善的選擇行為。
參考資料
終結霸凌:洞察孩子內心世界, 打破霸凌的惡循環/ 王美恩
一個沒有霸凌的教室/ 小森美登里
陪孩子面對霸凌:父母師長的行動指南/ Barbara Coloroso
你可能還會想看…
「除了傾聽孩子、教孩子拒絕,你還可以這麼做…」—保護孩子遠離身心虐待及傷害。
「我的孩子被欺負了嗎?」 —面對可能的排擠或霸凌,家長如何觀察與陪伴?(上)
幫助孩子贏得尊重及好人緣!—面對孩子的社交情境,爸媽可以掌握的3大原則
作者介紹
蔡函儒諮商心理師,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畢,現職國小輔導老師。關注於兒童青少年發展、親子教養與性別議題。 成長的過程中會遇到許多挑戰與困難,讓人不知所措。過去常希望在這些困難的時刻可以有人陪伴自己,而現在正努力成為那個能穩定陪伴並溫柔理解孩子的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