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蔡函儒 諮商心理師
也讓老師感到很棘手、苦無辦法。
霸凌常發生在老師看不到的地方,以隱微的方式出現在學生的人際互動中,
因此老師較難及時發現與協助。
因為霸凌牽涉到學生較複雜的人際互動,所以在老師協助的過程中,也會需要同時理解霸凌者、受凌者與旁觀學生的感受與困難,才能有效協助與改善霸凌。
如何知悉霸凌
當老師察覺到班上有疑似霸凌情況時,通常會想先確認是否有霸凌的事實,但時常不得其門而入。有霸凌行為的孩子怕受罰,不會輕易承認;而被霸凌的孩子擔心老師越處理越糟,未來會受到更強烈的欺負行為,而否認被霸凌的事實;其他人旁觀的學生,也會因為擔心被發現是洩密者、擔心被霸凌者找麻煩,而否定霸凌事實。(延伸閱讀:想要能夠關懷他人又不受霸凌的孩子?試試看這麼做吧!)
因此建議老師私底下詢問對受凌者較友善的其他學生,中性的描述老師觀察到同學互動的情況,同理學生可能會有的感受與為難,並保證不會透露消息來源,學生需要先提高對老師的安全感與信任,確定老師不會粗暴、隨意的處理,才有機會將班上目前遇到的困難讓老師知道。
霸凌的條件
霸凌時常摻雜在友誼互動中,以開玩笑的方式在發生,因此,清楚知道霸凌的定義與要素可以幫助我們準確判斷學生的互動是否已經是霸凌行為。(延伸閱讀:「我討厭他!我不跟他好了!」 專家建議8個妙方,培養孩子的同理心)
霸凌有四個要素:
1、對身體或心理的攻擊行為長期反覆不斷
2、具有故意傷害的意圖
3、造成生理或心理上的傷害
4、兩方勢力、地位不對等。
霸凌與打鬧常令人難以區別,也讓老師難以有足夠的信心去介入與協助,而錯過協助學生的良機。老師可以依據表格內容,辨別學生的互動究竟是打鬧還是霸凌:
立即採取行動取代再觀察
通常老師發現班上有霸凌事件時,霸凌行為已經持續一陣子了,情況往往比我們想像的還要嚴重,對受凌的學生來說,每天的生活都像在地獄一般痛苦。
受凌者往往會輕描淡寫的去描述被霸凌的經過
「我不確定這是不是欺負…」、「其實好像也還好…」
他們必須催眠自己惡意與欺凌沒這麼嚴重,
將自己與感受隔絕,
才能在學校生活中維持正常,不至於崩潰。
家長與老師面對霸凌事件時,也常會因為不知如何介入與協助,而將事情嚴重程度降低,來減輕霸凌事件帶給我們的焦慮感與無力感,因此會在心中出現「可能只是朋友之間的誤會吧?」、「我再觀察看看,或許情況會好轉?」等想法。(延伸閱讀:「老師告狀說我的孩子欺負同學…」—陪孩子學習友善與尊重(下))
然而,許多研究皆指出;
師長的忽視與縱容,往往是校園霸凌形成與惡化的主因,
因此我們應該立刻採取行動找尋資源、介入協助。
霸凌行為是孩子適應不良的表現,也是孩子的求救訊號。在霸凌事件中,會有霸凌者、受凌者、旁觀者三種角色,他們有各自的困難,以及需要被理解與協助的地方。
你可能還會想看…
「除了傾聽孩子、教孩子拒絕,你還可以這麼做…」—保護孩子遠離身心虐待及傷害。
「手足不會自動相親相愛, 如何增加孩子的同理心?」—爸媽這樣做,讓手足成為一生的朋友
作者介紹
蔡函儒諮商心理師,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畢,現職國小輔導老師。關注於兒童青少年發展、親子教養與性別議題。 成長的過程中會遇到許多挑戰與困難,讓人不知所措。過去常希望在這些困難的時刻可以有人陪伴自己,而現在正努力成為那個能穩定陪伴並溫柔理解孩子的大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