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羅明榮 諮商心理師
這時,大人的注意力常會跳到快速且直接的教育孩子,遇到這樣的事件如何處理(大人的認知理解狀態),但反覆問孩子知不知道時,孩子會說知道或如何做(複製大人的語言),實際執行時卻是沒有真正學會的。
筆者不經想,為什麼會造成這樣的落差呢?
原因是:大人往往忘記小孩理解世界的方式不同,大人需要調整到孩子理解的角度,慢慢地陪伴孩子養成所需的能力。
現年30歲以上的朋友們,還記得國小時要選糾察隊和路隊長嗎?國小中高年級生,學習站在人行道上要同學快點通過,注意左右來車,路隊長則帶領大家安全走在人行道上,邊玩邊互相照顧的回家。(延伸閱讀:為什麼現在的孩子更焦慮、更憂鬱?專家認為起因是玩樂時間銳減)
前些時候在東京,看日本小學生放學,背著大包小包的球具、飯盒與書包,獨自走在放學回家的路上,突然聽見媽媽從對街呼喊孩子的名字,本以為是媽媽是來接孩子回家,沒想到媽媽是要出門辦事,孩子跟媽媽打招呼後,兩人就走向各自的方向。
今日的台北,小學門口滿滿地車接送小孩,指揮路隊與交通的換成了導護爸媽及老師,孩子們自然在玩樂中學習生活能力的機會正在一點一滴的消失中。(延伸閱讀:學習,不只在書桌前發生:10歲前孩子在遊戲和運動中成長(上))
工作忙碌的父母,失去了許多陪伴孩子的經驗生活,互相認識與修正的歷程。許多爸媽常說:「我有告訴孩子不可以再犯同樣的錯,但他怎麼聽不懂。」孩子聽到這句話的解讀是:「我再犯錯,爸媽會生氣,小心一點不要被發現,大不了就被罵。」這時孩子學會得是閃躲大人的情緒得以求生的技能,並不是面對錯誤調整的能力。(延伸閱讀:不斷打擊自我的「惡性羞恥」是什麼?又是如何發展出來的?)
因此,大人需要給孩子一個從生活中學習的機會,小小孩從小小的責任開始,隨著孩子年紀增加提升生活參與負擔更大的責任。無形中,生活能力就不是突如其來需要應變的事。
脫離權力拉扯關係,而是能夠促進雙方理解、增進信任。
給學齡前的孩子—重複練習
學齡前的孩子需要具體的看到如何操作,家長請記得這些動作對大人很容易,這對孩子來說不容易。
例如:兩三歲上幼兒園小班的孩子,能賦予自己穿鞋子的能力。這個階段孩子總期待可以離開家裡,到外頭放風的時光,藉此,大人在準備出外物品時,小小孩負責自己穿好鞋子、打著外套準備出門。
若有孩子喜歡煮飯,學齡前的孩子也可以進廚房洗洗米、洗洗菜,家長只需要在洗菜盆外加一個大的盆子,往往孩子能夠學習控制著手的力道,也可以了解火會燙、刀會割傷手。(延伸閱讀:「如何鼓勵孩子做家事?」心理學家說掌握以下5要點,有助提升孩子的動機與責任感。)
在過程中,孩子看到油會噴,水蒸氣會燙,觀察力自然提升,行為也會隨觀察調整,在重複的練習下精熟從觀察到執行的過程。
下一篇,我們會一起來看,如何為小學與青春期階段的孩子搭建適齡鷹架,幫助他們學習。
你可能還會想看…
「小小孩小責任,大孩子大責任」—從適齡任務開始,建立孩子的生活能力(下)
不只獨自與父母相處,更是與許多其他人相處—關於閱讀與電視(上)
作者介紹
羅明榮諮商心理師,真誠活潑與溫柔的聆聽者,喜歡聽故事與旅行,現在嘗試分享。家人當保姆的關係陪伴10位孩子0-1X歲的成長,以志工身份服務於重症病童的協會,工作時透過遊戲治療與親子關係治療,在遊戲室陪伴過無數無助的小眼睛。謝謝孩子們願意接受我這位大阿姨,也謝謝家長們的信任,現在有個平台,練習讓經驗分享於閱讀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