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珍奈特.蘭絲柏芮(Janet Lansbury)
譯|曾晴諮商心理師
到底父母的教養對孩子影響有多大呢?
我們為此傷透腦筋,也對近年來的研究觀點感到困惑和無所適從。
我們用過去自己被養育的方式來教養我們的孩子,或是行不通時,
就會用相反的方式來教養小孩。
根據一篇紐約雜誌文章的說法,現代父母很容易矯枉過正,
我們在自由放任和高壓掌控之間來來回回,反而自亂陣腳,為什麼會這樣呢?
如果我們從許多過去的「雙胞胎研究」結論來看,孩子的未來主要受基因決定,那我們何不順其自然,袖手旁觀就好?雖然父母們總是在擔心孩子、確保他們有在安全座椅上坐好,還有他們進入青春期會不想跟父母在一起之外,但我們確實覺得自己還有其他責任存在。以我個人的經驗來看,我相信家長對小孩的自信、安全感和對自我的感受有著極大的影響。(延伸閱讀:「幫助」和「過度介入」有何不同?—這樣做培養自信,並強化親子之間的連結)
好的親子關係能夠幫助孩子做自己、
保有主見以及激發他們的內在動機。
我們鼓勵孩子去認識自己、依循自己的性向、天賦和渴望。雖然孩子的天性無法改變,但我們卻能幫助他們成為真實的自己,或是能否自我接納。(延伸閱讀:「習慣被拒絕的孩子,長大也會否定自己」—剛剛好的管教,讓孩子長出自信和力量。)
以下提供幾種建立孩子安全感及正向自我感受的方法:
1. 給嬰幼兒一個孕育思想的時間及空間
嬰兒一旦出生後,他就有能力做選擇、並有自己的想法和行動,如果我們給予孩子不被打擾的時間和行為不被限制的安全空間,他就會開始在睡覺、進食和換尿布的循環之中「擁有一種生活」,一種不再會被眾人圍繞或被家長主導的生活,是屬於他自己的生活。
這種獨自生活的初試啼聲會讓
孩子得以發展出人生腳本,
孩子會以此腳本來了解
他自己和他的世界。
這種自我安撫、自我悅納、享受獨玩的能力,對於孩子和家長來說,都是一份禮物!(延伸閱讀:「當我需要做自己的事,孩子又黏著我怎麼辦?」—專家建議用這3個方法培養孩子獨立遊戲的能力。(上))
2.接納模式
我們鼓勵孩子做自己,所以在他們的遊戲期間,家長要靜靜觀察同時注意安全,盡量不去主導。但是知易行難,要克制自己的衝動,不去指出一個他還沒發現的東西,或是教她特定玩具的玩法,這會是一項有趣且有意義的挑戰。
一位嬰幼兒教育專家瑪德葛伯,引導爸媽們允許孩子在遊戲時成為編劇、導演和主角。父母則負責為嬰幼兒創造安全的遊戲空間,接著被要求在前方的地板上坐成一排。(延伸閱讀:過度保護的現代親子關係—直升機父母需要知道的5大真相)
父母的放手,
等於是對嬰兒傳達出堅定的信任和接納。
「不論你在遊戲時選擇做了什麼,對我來說都是有趣的,這樣就夠了!」而不是「不要那樣玩,要這樣玩才對。」
3.以肯定取代讚美或獎勵
孩子會自然而然地想要讓我們開心,
然而我們要去守護他們的內在動機,
這是培養他們與自我保持連結的關鍵。
有時,你只需要陪著他見證就好,當孩子完成一項任務,我們可以帶著一抹驕傲的微笑、看著孩子的眼睛說:「你做到了!」我們要克制自己鼓掌或是給予官方式的回應,像是:「你做得好棒!」(延伸閱讀:若你會擔心孩子沒有動力、夢想、或目標,給孩子一份珍貴禮物「內在動機」吧!)
這個目的是要讓我們的孩子擁有成就感(像是學會走路、完成一幅拼圖、閱讀、或學會上廁所),而不是感覺被強迫或哄騙他們做這些事來討好別人。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了解更多怎麼幫助孩子建立內在動機跟自信的方式:「自我肯定跟接納需要從小練習。」—6個親子互動小訣竅增強孩子的自我悅納能力(下)
你可能還會想看…
當兩個小孩都想搶同個玩具時,爸媽減少介入反而有助孩子發展互動能力
「這樣跟孩子聊天,越聊越聰明!」—想引發孩子的創造力,談話其實有訣竅!
「你跟孩子過度負荷了嗎?」—當孩子出現這些表現,其實是過度負荷的警訊(上)
作者介紹
珍奈特.蘭絲柏芮(Janet Lansbury)曾是一名演員和模特兒,她對親職教育的熱情是從她成為一位母親後,向嬰兒專家瑪格達·戈貝爾尋求指導時便開始了。她深受瑪格達的啟發,也相當感激她,於是她開始跟著瑪格達接受專業訓練。在過去的20年裡,珍奈特在洛杉磯教授RIE的育兒課程,在許多兒童早期研討會上擔任演講嘉賓,也撰寫育兒文章,並在嬰幼兒教育資源理事會(RIE)任職。 她鼓勵父母和與兒童工作的專業人員把嬰兒看作是獨特的、有能力的人,具有自然的學習能力,不需要特別教就能學會、也能發展運動和認知技巧、溝通、面對該年齡會有的挣扎、發起和指導獨立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