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蘿拉.馬克罕 (Laura Markham)
譯|彭春瑜
– 克莉絲汀
這真是個好問題!首先,我們先認同克莉絲汀所用的「後果」一詞具有懲罰的意味,懲罰就是藉由忽視孩子生心理上的苦痛,期望他們日後能為了規避更多懲罰而如我們所願守規矩。若父母在孩子打人後的反應是打孩子的屁股、把他們趕回房間,或是禁止他們使用科技產品,那這就是父母所強加的後果,也算是一種懲罰。
懲罰跟具有教育性質的自然後果有所不同
我們都該知道,若是忘記帶午餐,伴隨而來的後果就是飢餓感。若孩子打了其他孩子,被打的孩子不願再跟他們一起玩,這就是自然發生的後果,這種後果經常是良師,我很鼓勵父母讓孩子學到自然後果的教訓。但是,若父母參與了決定後果的過程,那這就不是自然發生的後果,而是一種懲罰了。
自然後果並不表示父母沒有設立界線
那如果小孩打人怎麼教?
若孩子打人而父母卻把他們帶離該情境(「不行打人,我們先離開……明天再試試看」),那這就是在強制執行「打人並不對」的界線,而這並非懲罰,因為父母並沒有試圖徒增孩子的苦痛,只是設下更明確的界線來防止更多打人的行為出現。其實,只要父母盡可能用同理心設下界線,底限就會發揮最大效力,因為這會幫助孩子克服不斷想打人的感受,並防微杜漸。(延伸閱讀:心理師媽咪系列 | 能獨立奔馳,是因為愛的保養已經做夠了—蘿拉馬克罕博士的教養心法。)
自然後果以及用同理心設下的界線都很有用,但懲罰即便被稱為「後果」卻不管用,至少這不會幫助孩子表現得更好,原因如下:
受懲罰的孩子會…
我們都希望孩子「做對」,但研究顯示,若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未受到責罰,品行就會更端正且更會「做對」,這是因為受到懲罰的孩子…
- 顧慮的是有無規避懲罰,而非有無做對事情,所以當父母一不留神的時候,他們不一定會選擇做對的事情。
- 較可能說謊。
- 較沒有責任感。
- 會感到更加害怕和生氣,且不太會控制自身情緒。
- 認為自己很糟糕,因此心胸並不那麼寬大。
- 無法培養足夠的同理心,也不會照顧他人,因此不太可能會「做對的事情」。
- 道德感較薄弱,因為他們比較在意暴力和權力。
- 知道親子關係的兩面是「受害者」(孩子了解自己的方式)以及「霸凌者」(孩子了解父母的方式),所以他們較可能會霸凌他人。
- 較可能會透過暴力來解決問題。
- 較可能對父母產生距離感且沒大沒小,因此不太容易受到父母的影響。
- 無法百分之百信任施以懲罰的父母,因此不會真正處理或是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
- 懲罰會奪走孩子管理自身情緒所需的幫助,使其心裡蒙上一層羞愧和罪惡感,行為只會因此更偏差而已。
懲罰會教育三件事:行為是出自恐懼而非愛、使用暴力而非同情心,以及傷害他人而非管理自身情緒。我想這並不是你想教給孩子的東西吧!(延伸閱讀:嚴格管理就可以教出聽話又乖巧的小孩?—嚴格教養對孩子的7個負面影響)
但是,若從未有人教他們做錯事的後果,他們要如何知道是非對錯呢?
上述問題是基於此種假設:若孩子知道做錯事會招致不好的結果,那孩子只會選擇對的事情去做。
這是對人性心寒的看法,所幸這並不是真的。人類鐵定能做出十惡不赦的事,但也能擁有同情和寬容的心並為他人犧牲奉獻。研究顯示,孩子跟所有大人一樣,會在內心感覺良好的時候做對的事情,心胸因而比較寬大;但若他們內心感覺很差,就會跟大人一樣,只在有人看管的時候做對的事情。
因此,父母可以讓孩子「守規矩」的首要事情,就是幫助孩子把自己視為做對事情的好人。我們都知道懲罰並不會幫助孩子這樣看待自己,那什麼會呢?答案是愛的指導。(延伸閱讀:當小孩老是用不聽話來得到負面關注時,父母該怎麼辦?)
那界線和後果之間有何差別呢?
那麼,要是孩子亟欲做錯事呢?我們都知道那是何等光景,幸好大多數人到了 25 歲左右,前額葉皮質早已發育成熟且功能良好,所以能夠控制憤怒、貪婪以及其他會替自己招來麻煩的情緒。
但是,孩子的前額葉皮質尚未發育成熟,他們並非不懂是非對錯(就算他們不懂,需要的也是教育而非懲罰。),而是無法阻止自己不做錯的事情,就算會有後果也是如此。若懲罰有用,日後就無須再這麼做了!但是時間一長,受罰的孩子反而會比沒受罰的孩子表現得更糟糕。
監獄裡關的全是無法管理自身情緒的大人,他們的下場就是坐牢,若與他們交談,就會發現他們全說一樣的故事,沒有人沒受過罰,沒有人會說自己不懂如何分辨是非對錯,他們全都受到了懲罰!但是,同樣沒有人傾聽他們,沒有人理解他們,沒有人幫助他們學會管理自身情緒,所以他們並不是因為沒有學會分辨是非對錯或是沒有受過罰而坐牢的,他們會坐牢全是因為受到了懲罰而非愛的指導,表示他們內心感覺很差且無法管理自身情緒。
我並非在幫那些選擇傷害他人的人找理由開脫,而是說父母希望孩子學會不去傷害他人,不是因為孩子不這麼做就會受到傷害,而是因為他們不想成為傷害他人的那種人。我們為人父母的工作遠勝於教孩子懂得害怕才不會做錯事,我們的工作是要教育孩子發自內心想做對的事情。
而是要教育孩子發自內心想做對的事情。
因此,若我們認真想幫助孩子面對一個做錯事情會有後果的真實世界,就需要幫助他們培養管理自身情緒的能力,這是他們能夠管理自身行為的唯一方法。父母必須用身教教育是非對錯,也必須傾聽並與孩子聊聊他們的感受、價值觀及決定,幫助孩子的前額葉皮質發育成熟,他們才更能控制自身行為。
與此同時,正是因為這是個冷酷無情的世界,所以我不會為了讓孩子準備好面對這個世界,而不讓他蓋被子睡覺。你會這樣做嗎?
【看更多實用的育兒文章,請見蘿拉博士的教養經典】
《與孩子的情緒對焦:做個平和的父母,教出快樂的小孩》
《讓手足成為一生的朋友:做個平和的父母,教出快樂的小孩。與孩子的情緒對焦二部曲》

【購買情緒對焦1】
博客來: https://pse.is/QCWX5
TAAZE: https://pse.is/SPHS8
金石堂: https://pse.is/UPR3Z
心靈工坊: https://pse.is/RQ6UV

【購買讓手足成為一生的朋友】
博客來: https://pse.is/x3hr2
TAAZE: https://pse.is/txsey
金石堂: https://pse.is/ts92y
心靈工坊: https://pse.is/wynz2
你可能還會想看…
「你這樣讓爸媽很丟臉!」—用羞恥感教育孩子,不但效果差還會帶來長久的傷害
「為什麼母女關係這麼難?」—從關係覺察到修復的女性之旅(上)
「如何養出內心強大的孩子?」—掌握8個重點,培養孩子的心理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