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映淳 臨床心理師
編|王姿雅
孩子上幼兒園,是人生中的第一次分離。
但那天在幼兒園門口偷偷拭淚的,也許是你。
時間變得有節奏,我們也準備說再見
這個夏天,你可能正在數著日子:「他快上學了。」
一方面擔心他會哭、會不適應,一方面又期盼自己終於可以喘口氣。
無論是哪一種感受,它都是真實的——孩子準備上學了,而你也正在經歷一場心裡的轉變。
孩子上學,不只是「多一個日常安排」,而是你們關係進入下一階段的開始。(延伸閱讀:心理師媽咪系列 | 能獨立奔馳,是因為愛的保養已經做夠了—蘿拉馬克罕博士的教養心法。)
你正在告別的,不只是陪伴的時光
過去那段日子裡,你也許為了孩子的睡眠、飲食、哭鬧焦頭爛額。
你曾是孩子一睜眼就尋找的那個人。現在,他開始離開你走向外面的世界——不再總是依賴你,也不再時時刻刻需要你。
這樣的變化,很微妙。
你可能一邊感到鬆口氣,一邊卻忍不住問自己:「我還是他的需要嗎?他還會找我嗎?」這些情緒都值得被看見,也值得被理解。
因為你們曾經那麼靠近,他才有辦法放心地離開。
孩子的獨立,不是斷裂,而是因為你曾穩穩地愛著、接住過他,他才有了探索的勇氣。
當孩子哭,你心裡的那個自己也哭了
有時候,孩子哭得撕心裂肺,不願放手。
最難承受的,往往不是孩子的眼淚,而是那一刻,你心裡的某個自己也跟著啼哭了——那個曾經也害怕分離、也渴望被接住的小小的你。
這種感受很複雜,可能喚起你童年的記憶:當年你是怎麼被送進教室的?有人安慰你嗎?你是不是也曾偷偷希望媽媽不要走?(延伸閱讀:「原來我是這樣長大的。」—14個關鍵問題,回溯自己的童年經驗跟依附風格(上))
我們常希望孩子能夠「負擔得起愛」,但其實大人也一樣——給出愛,也需要心理的餘裕。
如果你正在壓抑情緒、趕著出門、疲於應付孩子的反應,請不要責怪自己。你需要的不是完美的表現,而是一點點空間,容得下觀察、理解,並允許自己慢慢來。
或許,在你幼年哭泣時,沒有人為你停下腳步、細細地關注、理解、在乎你的情緒。甚至不曾有人真的把你的感受放在心上。那份空洞與無所適從,也許至今仍在你的心理,讓你在面對孩子哭泣時,感到麻木、困惑,甚至不知所措。(延伸閱讀:「你背負了誰的傷?」—當躲藏的傷痛被看見,療癒可以開始了)
而當你現在,願意為孩子停下腳步、說一句「我理解」,你正在悄悄地轉化你的童年——讓愛不再是遙不可及的東西,而是日常裡真實流動的情感。
你不是只是照顧孩子長大,而是正在傳遞:「這個世界,是有人會在乎你的。」有時,你也會在這段旅程裡重新體驗什麼是愛與被愛。
當這些情緒浮現時,請記得:你不是一個人。
你可以和另一半說說你的感受,或交替陪孩子入園,給彼此一些喘息的空間。
每個大人心裡也住著一個孩子,也需要被陪著長大。(延伸閱讀:帶小孩前,先跟自己和解—療癒受傷的心,終結代代相傳的家庭暴力。)
不是退出,而是換一種方式愛
孩子上學之後,你的角色會開始轉變。你不再是全天候的照顧者,而是那個「深植在他心裡的安全基地」。他一想到你,就知道自己是被記得、被愛著的。
這種轉換可能不容易,它可能帶來些許失落,但也為你帶來新的空間。
你會重新拾起自己的節奏、興趣,也學會在不同的距離裡愛他。
這不是離開,而是進一步的親密。
你也值得被接住
孩子需要被接住,父母也一樣。
請允許自己有情緒,請願意求助、傾訴,不要一個人咬牙苦撐。
當你覺得難,那是因為你在用心。當你落淚,那是因為你真誠。
育兒從來不只是養孩子的功課,也是一場成年後的成長旅程。
上學的,不只是孩子。正在改變的,也有你。
結語|換個方式愛,讓愛更遠更長
孩子開始探索世界,你也在重新整理自己的世界。
這是一場雙向的分離,也是雙向的靠近。
我們不會永遠待在彼此身邊,但會學著在心裡留一個安全的位置給彼此。(延伸閱讀:「我的小孩有分離焦慮嗎?」—好好分離,是給孩子最好的成長禮物)
這份愛,從貼身到遠距,從緊握到放手,每一個轉變,都是一次學會深情而自由地愛的練習。
換個方式愛,讓愛更深、更遠、更長。
你可能還會想看…
「我不要去上學…」—想降低分離焦慮,爸媽可以這樣做讓孩子感覺安心(上)
媽媽寶寶專欄 | 小寶貝要上幼兒園了:如何理解孩子的情緒與行為(上)
「交朋友其實沒有想像中簡單。」—幫助孩子幫助孩子結交新朋友、照顧同儕關係(上)
作者介紹
王映淳臨床心理師,長年在精神分析薰陶下,和兒童與成人工作,協助不同階段的人們適應不同階段的心理掙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