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愛兒學編輯部
但若是這段旅程曾經歷重大失落,
那麼重啟的愛,也可能會藏著無聲的哀痛。
今天我們透過《女性經驗》書中第十一章的內容,來談談「壓抑哀痛」與「替補兒童症候群」,探討這些被遺忘或壓抑的情緒,如何影響著媽媽與孩子之間的親子關係,甚至深深影響孩子的自我認同與成長。(延伸閱讀:專業選文系列 | 「媽媽好不容易把你生回來了。」—壓抑哀痛和替補兒童症候群(上))
當無法哀悼失落,未竟的悲傷會留下什麼?
許多在產前或產後失去嬰兒的母親,心中會有一種「孩子壞掉了」的深刻創傷感。這樣的感受不容易說出口,更難被社會接住。於是,有些人會選擇「趕快再懷孕」或「收養孩子」來填補這個失落感,彷彿新的生命可以撫平心中的裂縫。然而,若沒有經過適當的哀悼與心理消化,這其實可能是一種用來壓抑悲傷及避開面對重大失落的方式。(延伸閱讀:「我想好好和你說聲再見。」—小產後的道愛與道別(上))
當照顧者尚未從失去中復原,在面對新的嬰兒時,內心可能會將兩個孩子混淆在一起。不自覺地將新生兒視為那個「不應該死去」的寶寶,甚至期待他們成為「更好、更健康的版本」。這樣的心境,有可能會在無意識的情況下讓新生的孩子活在死去的孩子的陰影之下,被賦予了不真正屬於自己的期待與角色。
媽媽沒說,孩子卻感覺得到
在《女性經驗》第一季節目中曾探討各種母親的樣貌:憂鬱的媽媽、冰冷的媽媽、控制欲強的媽媽。而這些情緒與狀態,對孩子的影響遠比我們想像中深遠。孩子對媽媽的感受敏銳到幾乎可以「讀心」,他們會用自己的方式察覺媽媽是否快樂、是否滿意、需要什麼,並竭盡所能去滿足。
在這一章的案例中,這位媽媽因為失去了第一個罹病的嬰兒,在再次生下孩子時,她強烈渴望這個新生的孩子「完美無瑕」,不能有任何缺陷。這樣的期待,讓孩子活得非常壓抑,仿佛連悲傷、生氣、任性這些再正常不過的情緒都不被允許。孩子只能表現得甜美與乖巧,才能感受到媽媽的愛。並且長期下來,孩子的自我認同感會變得模糊,不知道真正的自己是什麼模樣。(延伸閱讀:「流產了,該怎麼面對?」—助產師指出流產、小產,也是懷孕後的一個準備方向。)
當媽媽的愛卡在過去,孩子該怎麼活在當下?
在這樣的情況下,新生的孩子通常被稱作「替補兒童」,替補兒童經常是一個無聲的角色。他們的存在本身像是被「召喚來彌補些什麼」—也許是填補家庭的空缺,也許是撫慰媽媽的創傷。但這樣的出生動機,讓他們很難單純地活出自己。他們的情緒與需求經常會被忽略,甚至被錯誤解讀。而照顧者提供的照顧,經常也許是前一個孩子所需要的,而非如今的這個孩子所真正需要的。
更甚者,若照顧者的內心仍懷有未解的怨恨(比如可能在失去孩子之後,產生一種被剝奪、不公平的感受),甚至可能將這些負面情緒投射到新生的孩子身上。書中提到,有些媽媽可能會因為壓抑太久的悲傷與痛苦,無意識地將怒氣轉嫁給新的孩子,造成心理或情緒上的虐待。(延伸閱讀:「為什麼是我要承受流產的傷痛?!」—無論這一路有多難走,都不要遺失自己的光芒。)
面對哀傷的路,需要時間與陪伴
面對重大失落、面對無能為力的悲傷,本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們很自然會選擇逃避,甚至在多年之後,還是難以正視那股傷痛。書中有位媽媽,在逃避失去孩子的事實多年後,即使開始接受治療,她仍抗拒面對那段記憶。但也正是因為她的丈夫堅持讓孩子繼續接受心理治療,一家人才終於有機會一起面對這段痛苦的經歷,也才有機會走向療癒。(延伸閱讀:「坦然面對,反而會讓我們的心更自由」—請留給小產後的自己,足夠的復原時間。)
這段故事提醒我們,媽媽的復原,不是只能靠自己獨自面對。爸爸的支持、伴侶的理解、家庭的陪伴,都是幫助媽媽從傷痛中走出來的重要力量。而對於孩子來說,爸爸的堅持,有時候甚至是他們的救贖。
留給照顧者的一句話
「哀悼的歷程可能比我們以為的還要長。然而,這趟旅程一旦啟航,將已逝的寶寶抱起、安葬,才能有新的空間創造與成長。」
收聽連結
你可能還會想看…
「這件事情怎麼會發生?我該怎麼辦?」—關於小產,讓我們一起走過這些身心調適歷程。
「流產了,心裡空空的,不知道怎麼說…」—其實傾訴與傾聽是有療癒力的。
「我也想替懷上寶寶的朋友開心,但現在的我好像失去了祝福的能力…」—笑不出來,沒有關係。
「如何愛孩子?」—沒有一本書、一個專家能取代你個人對孩子專注的觀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