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拉露卡•洛蒂努(Raluca Loteanu)
譯\洪婉禎
編\連芯
對孩子來說,媽媽可以心平氣和是很重要的,但,要家長控制怒火談何容易啊!從我當上媽媽以後,我其實變得更容易發脾氣,恐怕是媽媽這個新角色讓我覺得疲憊不堪、難以負荷吧。
不過我也意識到,如果我不學會管理情緒並做個好榜樣,我就無法養出情緒穩定而快樂的孩子。因此,我開始學著當個心平氣和的媽媽,即使在我生氣或煩躁時,仍能溫和回應孩子。(延伸閱讀:大人做到七件事,讓教養更得心應手)
以下我分享一路走來學到的經驗。如果你也想成為心平氣和的父母,希望能幫你找到一些靈感。
1.自己的情緒反應,自己負責
有時我們會認為是孩子有錯在先,我們才會大發雷霆。但事實是,管理情緒和控制憤怒是我們自己的責任。 影響我們做出不同反應的,其實是我們自己的情緒狀態。有時我們對孩子行為反應過度,有時我們又可以保持冷靜。
面對孩子相同的行為,我們可能會因為當下感受不同,而做出不同的反應。
比如說,當我兒子波丹(Bogdan)在我心情好的時候把牛奶灑出來,我會覺得這沒什麼,只會提醒他下次要更注意。 但如果我疲憊或壓力大時,我就容易過度反應,說出一些傷人的話(像是「你怎麼又把牛奶灑出來!」或是「你都不好好拿牛奶!」)
此外,當我們準備出門,波丹又不配合的時候,我的反應就很明顯受到情緒的影響。如果我心情好,就會更有耐心,試著用有趣的方式說服他;但如果我已經生氣了,我就很難用溫和的方式和他溝通,而且會變得更煩躁,陷入負面情緒。
即便我試著不要在他面前發飆,怒氣還是會影響我,我就沒辦法表現得那麼有耐性和輕鬆幽默。 不過,當我意識到自己的情緒狀態會影響我對孩子行為的反應後,我就會更注意自己的感受,並學習控制情緒。 (延伸閱讀:無關本能—我們並非生來就知道怎麼當媽媽)
2.找出情緒導火線,努力預防
認知到情緒狀態的重要性之後,第二步就是找到經常惹我發怒的導火線。我發現一天之中,我在某些時刻特別容易情緒失控,通常是晚上,因為忙碌了一整天,我已精疲力竭了。
接著,我會試著預防這些導火線出現,避開容易情緒爆發的情境。我做了以下兩種改變,都很有幫助:
- 我注意到,當波丹完全不配合我的時候,最容易惹我生氣。因此,我需要他配合的時候,我會先特別規劃一段時間與他相處,如此一來,他先得到我的關注後,就比較願意配合了。這個改變讓我避開許多會讓我生氣和煩躁的情境。
- 我也改變了日常活動安排,讓我需要清靜時,確實能有一些自己的時間。我會試著在我們一起玩或活動的時間中,穿插一些自己的時間,我就可以專注在自己身上,做一些我喜歡的事。
如果只有我和波丹在家,而我覺得累了或有壓力,我會給他一些玩具或特別的事情做,讓他自己玩,我就有時間喘口氣。如果我老公也在家,我會請他照顧波丹,讓我能休息一下。
3.暫停一下,想一想
我們能找到的最好方法,就是避開讓自己生氣的情境,但當然無法百分之百避免。一旦已經到達發怒邊緣,快要無法控制脾氣時,就必須想辦法暫停一下,讓自己在孩子面前做出適當的反應。我曾經讀過一個「暫停一下、想一想」的方法,最近將之付諸實行,發現效果奇佳!
這個方法其實很簡單:當我氣炸了,可能會對孩子所做的事反應過度時,我會先停下來,想想當下發生的事:
- 孩子的行為真的很過分嗎?還是我只是太累了,所以無法冷靜?
- 在我比較放鬆、冷靜的時候,我會怎麼反應?
- 孩子的行為背後有什麼原因?
回答自己這三個問題後,我就比較能夠瞭解整個情況,並調整我的反應。有時候,孩子出現負向行為,是因為他們覺得跟我們很疏離,因此,這些行為是在嘗試告訴我們:他們需要更多關愛和注意。
當我兒子出現負向行為時,我會謹記這點,好讓我能夠幫助兒子排解他還無法處理的負面情緒。當他學會處理和管理自己的情緒之後,他的行為就會改善,父母也就輕鬆多了。
4.情緒襲來時,先喘口氣
當我真的快發飆的時候,我會選擇暫停、休息一下,等平靜下來後再處理讓我發怒的事。這就像在球賽中喊暫停:我會跟孩子說我需要一點時間冷靜,然後我會自己靜靜坐著幾分鐘,獨處一下平撫情緒。
等到我覺得自己已經冷靜下來、可以控制情緒之後,我才回去找孩子、跟他討論發生的事。如此,我就不會因為生氣而說出言不由衷的話,或者大吼大叫。
我還試著在抽離母親角色時規劃「自己的時間」(me time),用這些時間來做其他事。這樣我就能充充電,回去陪孩子的時候心情會更開朗、輕鬆。 (延伸閱讀:當你對孩子情緒失控時—修復關係的 5 個技巧)
5.把怒氣說出來
有個對抗發怒的好方法,就是把它說出來!研究顯示,用言語把負面情緒表達出來,可以幫助我們更認識自己的情緒傷口,更容易克服情緒。
所以,當我察覺到某些事一直讓我心煩、容易惹我發怒時,就去找我丈夫或朋友聊聊,真的對我幫助很大。聊聊心事會讓我意識到是什麼惹我生氣,並鼓勵我去找解決方法。
有時候,我也會和我的孩子說說我的怒氣,但方法不太一樣。我會告訴他,有些行為會讓我生氣,但我會盡量處理好情緒,不讓自己發脾氣。這樣的討論也有機會讓孩子講講自己的怒氣,然後我們一起找出解決方法,幫助我們度過抓狂時刻。
我一直謹記著「父母就是孩子的榜樣」,所以在我們處理情緒的時候,也在教他們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開放地討論對我效果很棒,甚至可以發現一些自己從沒發現過的面向。
如果有些時候,你真的無法控制怒氣,我誠心建議你試著找朋友聊聊,真的會有不一樣的效果!
整體來說,以下5個步驟幫我成為更心平氣和的媽媽:
- 預防自己發飆:找出生氣導火線,努力改善自己的情緒狀態。
- 避免孩子踩到地雷:特別規劃一段時間與孩子相處,和他建立更緊密的關係,也預防他做出踩到我地雷的事。
- 不亂發脾氣、講氣話:我用「暫停一下,想一想」這招,幫我不亂發脾氣、講氣話。
- 不讓情緒淹沒自己:如果我被情緒淹沒了,我會喊個暫停,給自己時間冷靜。
- 投入學習情緒管理:我把更多重心放在學習處理自己的情緒,當我發現負面情緒已經影響到生活了,就會找人好好聊一聊。
你可能還會想看…
Podcast|當媽媽怎麼那麼難:愛與放手的拉鋸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