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High媽
幫助男孩離開羞恥感,長出行動力(中)
在這裡,你其實可以有各種反應,對嗎?
因為他也沒有吵到別人,你也可以默不作聲、任由他去。或者因為你知道周遭大人的笑聲並不真的是取笑,而是實在覺得小孩可愛,你的確可以覺得孩子反應過度、小題大作、玻璃心,而想要告訴他:不要這樣想、他誤會大人了、沒必要那麼不開心、要學會分辨被取笑和一起哈哈笑是不一樣的。(延伸閱讀:「沒關係,這都沒什麼好難過的。」—當你著急安慰孩子,可能會錯過真正的理解。(上))
我沒有選擇沉默,也沒有選擇批判。我的反應,是給了他一個擁抱。
一個認肯,在說,媽媽在這裡,我跟你在一起。
而後,我小小聲地在他耳邊說,我知道他不開心因為不喜歡大家笑他,
這是一份同理,指認出羞恥感以及羞恥感的情緒刺激源;
我告訴他,媽媽看到他好努力想到一個好辦法,
這是一份讚賞,讚賞他在情緒中,仍然能夠做出自己認為更好的行動;
最後說,很難過的話,他還是可以小獅子哭(小聲哭)沒關係,
這是允許,同時提供一種情緒自我調節的建議。
他用力抓著我的肩膀掉了一下眼淚,然後我轉移他的注意力、提供他人調節,問他等等捏好陶想用哪塊水彩上顏色。他把眼淚跟鼻涕全抹在我的上衣,晴朗地,又恢復了對答。(延伸閱讀:「你怎麼連這樣也要哭啦?!」—如何陪伴孩子面對挫折與失敗 (下))
在這些輕聲細語裡,他內在翻騰、向外傾瀉、流動,而後重新回到原有的節奏。你從外頭看著他,不會知道。他成功地幫忙自己,沒有引起更多他不想要的難堪。我接手幫了他,認肯了他的努力,給了通道讓他往前流動。
在羞恥感中,我們透過同理和連結,找到解方。
但有些時候,孩子就是做了一些糟糕的事情,也許傷害到的是自己,也許傷害到的是別人,那樣的羞恥感遠遠比被人嘲笑的尷尬或是丟臉要大得多,也沈重得多,怎麼辦呢?
這個時候,你要認識羞恥家族的其他成員,分別是罪惡感、愧疚感、懊惱、後悔。認識它們、介紹孩子熟悉它們、運用它們、指出它們,非常重要。
因為它們雖然跟羞恥感一樣,都是人在有了自我的概念以後,針對自己的表現有了是非對錯的判斷,才會產生的後設情緒,但是,
它們與羞恥感有一個根本的不同,就是這些感受允許孩子將行為與自我分別開來,它們指向的是行為本身,而不是整個自我,糟的是他的行為,不是他這個人。
罪惡感和愧疚,是我們做出了錯誤的行為,導致別人受苦、付出代價。
懊惱跟後悔,是我們做出了錯誤的行為,而導致自己受苦、付出代價。
它們和羞愧感一樣不好受,但是卻具有行動力和方向性。
感到有罪惡感或愧疚感,代表我們能夠同理別人的感受,這樣的感知能力會促使我們想要為自己的行為表示歉意、做出補償、修復關係、重新連結。
感到懊惱和後悔,代表我們可以意識到自己的責任,體會到自己的行為所帶來的後果,思考未來能夠改變或調整的是什麼。(延伸閱讀:「老師告狀說我的孩子欺負同學…」—陪孩子學習友善與尊重(下))
這些感受允許孩子在社會化的過程中,學會對事不對人,並且相信自己是好的、可調整的、可改變的、有能力修補和付出的。
它們是人類之所以能從裂痕中修復、從毀壞中重建的源頭。
學著說,你剛剛發脾氣把弟弟的風車撕爛了,看到弟弟很傷心,你是不是也覺得有點抱歉 / 難過?
而不要說,把弟弟弄哭了,你是不是覺得自己很糟?
於是他安慰弟弟會是出於在乎和同理、想跟弟弟修補關係,而不只是要感覺自己不那麼糟。
學著說,你剛剛不敢跟賣氣球的叔叔說你要最後一顆,現在沒得要了,是不是在生自己的氣(懊惱)?
而不要說,你剛剛不敢自己說,現在是不是覺得自己很膽小?
於是他下次勇敢開口會是出於要挑戰自己去嘗試突破,而不只是要感覺自己不是個膽小鬼。(延伸閱讀:「善良其實是一種能力,孩子也需要學同理。」—專家表示透過7關鍵,有效建立幼兒的同理心(上))
讓孩子行動背後的動力,是出於愛的意願和創造改變的勇氣,而不只是想要躲避羞恥感。
這是差別。說起來小小,落在孩子心上,卻大大的差別。
本文摘自:不溫婉又怎樣?崩潰媽媽一樣愛出暖兒子:0-8歲男孩的情緒引導練習
作者:High媽
出版社:字覺文化
博客來連結: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72417?srsltid=AfmBOopwnsU9bZQZ2zFolJxpEc232quokVjCm4GBesdwiBem5cWWSxxs
專業選文系列 | 「怎麼強化孩子理解自己情緒的腦迴路?」—與孩子的情緒對焦,是形塑大腦的重要方式。
「我討厭他!我不跟他好了!」 專家建議8個妙方,培養孩子的同理心
作者介紹
High媽。心理師
從空姐變諮商心理師的六年級生,執業十年,加拿大國際情緒取向伴侶治療中心認證治療師,專長婚姻/伴侶治療、LGBTQ議題。兩個小男孩的媽媽,喜歡攝影、旅行,觀察書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