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方可廷諮商心理師
「是孩子的行為問題,還是家庭在呼救?」—用Bowen家庭系統觀點解讀孩子的內在訊息(上)
2.減少三角化:避免讓孩子捲入大人間的衝突
Bowen 的「三角關係」(triangles)理論指出,
當兩個人之間的情緒壓力增加時,
往往會尋求第三方來分擔或轉移情緒壓力,
而在家庭中,孩子就很容易成為這樣的代罪羔羊。
例如,夫妻間有衝突時,父母可能不自覺地把孩子捲入其中,使孩子承受不屬於他們的情緒負擔,這可能對孩子的情緒發展產生不良影響,而上述在家中自我分化最差的人更是特別容易受到三角關係的波及。
有些孩子透過身體化的症狀,像是感冒生病、受傷,或在學校間發生突然脫序或衝突事件,甚至在孩子無法消化這些情緒衝突時,容易轉化成心理憂鬱、焦慮、強迫等狀態,無意識地來讓家人可以把重點放在他身上,以避免更多夫妻衝突。(延伸閱讀:「爸爸媽媽決定要分開了…」—心理師建議,父母和孩子說明離婚時需掌握這4大原則)
父母可以怎麼做?
第一步:不主動拉孩子選邊站。
第二步:當孩子主動要介入想解決時,直接向孩子解釋:「這是我們之間的問題,你不需要參與。」
第三步:確保衝突情緒不在與孩子互動中延續。
第四步:不牽拖,避免這類的言語:「為了你,我們才…」、「如果你乖一點,我們就不會吵架」之類。父母的衝突不應影響孩子的情緒,避免孩子因父母間的衝突而產生焦慮或罪惡感,並助於孩子從情緒負擔中解脫,發展健康的心理邊界。
3.情緒分化:在壓力與衝突中仍然可以活著
「情緒分化」強調,家人間在情緒上應保持適度的距離和獨立性是非常重要的。
例如,我們無法期待一個處於情緒衝突頻繁的家庭中的孩子,能自然學會如何良好地表達情緒。孩子往往透過觀察成人在壓力與情緒困境中的應對方式來學習,因此,當家庭成員以冷戰或逃避的方式面對壓力與情緒問題,不僅無法解決問題,還可能使孩子形成壓抑情緒的模式。(延伸閱讀:保護得太好,孩子反而長不大。—練習適度放手,讓孩子接受「不是想要就一定會得到」(上))
當家庭中的情緒連結過於緊密或過於疏離時,
都可能對孩子的心理發展帶來負面影響,
所以我們應努力在情緒連結與個體獨立之間找到平衡,
讓孩子感受到支持的同時,也能保有自主性。
當然,在壓力與衝突中要能夠有空間可以表達自己是需要練習的。例如:孩子們常常因爭奪玩具而吵架,這時先別急著釐清事情誰對誰錯,誰要道歉,還是趕快和解,這會壓縮他們在衝突下思考與感受的空間。父母可以嘗試引導他們各自說出自己的需求和感受,例如:「我知道你們都想玩這玩具,但現在大家都不高興,吵架了,說說你們的感覺,然後我們來討論可以怎麼辦」。
記得,表達情緒感受、
自己的渴望與需求比起如何解決來的更為重要。
這種鼓勵情緒表達的方式,讓孩子在衝突中表達自我,而非選擇冷戰或逃避,並增進在壓力與衝突中仍有空間可以互相理解。
4.減少情緒投射,尊重孩子的成長軌跡
「有種冷是媽媽與阿嬤覺得冷,我們把覺得冷投射到孩子身上,而做了過多的保護與關照。」
「家庭情緒投射」即父母往往會無意識地
將自己未解決的情緒問題或期待投射到孩子身上,
這種投射可能會對
孩子的自我認同和心理發展造成負面影響。
例如,某些父母可能會因害怕失敗而將這種焦慮轉嫁給孩子,導致孩子在生活中過度焦慮、怕失敗,甚至不敢嘗試新事物。(延伸閱讀:心理師媽咪系列 | 能獨立奔馳,是因為愛的保養已經做夠了—蘿拉馬克罕博士的教養心法。)
父母可以這樣反思:「我這樣的決定,是基於孩子的需求,還是為了減輕我的焦慮?」這樣的覺察能減少對孩子的不當干預,減少了將自己的情緒投射到孩子身上的機會,讓他們在自主探索中找到自己的方向。
孩子最終將成長為獨立的個體,
而非父母未竟夢想的延伸,
給予孩子更多的自主權,
讓他在學習中感到更自由,
從而增進自我認同和興趣的發展。
藉由Bowen 的家庭系統理論中的幾個重要觀點,協助我們理解如何在教養過程中增進孩子的心理健康。透過提高孩子的自我分化能力、減少三角化的情境、增加情緒分化,鼓勵健康的情緒表達、減少父母自己的情緒投射,父母可以為孩子創造一個更為穩定、支持和理解的成長環境。這不僅有助於孩子的心理發展,也能讓孩子在未來的人際關係、工作職場以及團體生活中更自信地面對衝突與挑戰,成為情緒成熟、獨立自主的個體。
你可能還會想看…
「我很擔心如果自己犯了錯,會變成孩子的家庭創傷。」—當爸媽可以面對錯誤,往往會成就更好的關係。
作者介紹
方可廷諮商心理師,一個不斷想從限制中找自由的人兒。身兼美語老師與諮商師,在教育與諮商的路上,想給孩子更多的彈性與自主,讓他們除了學習之外更是培養自我價值與創造力。從醫院實習、在校輔導、社福機構到精神科診所的經驗中,深刻感受到我們都在衝突與矛盾中渴望被理解。願為心靈留一隅空間,好好被聽,好好訴說。讓文字成為青鳥,傳遞滋養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