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吉兒•蘇媞(Jill Suttie)
譯|愛兒學編輯部
有時候真的覺得養小孩是艱難的任務。我孩子還小的時候,她不願意分享玩具、不願意說「請」,或是不想對奶奶說謝謝,這種時候我常真的不知該怎麼反應。教他們分享和說謝謝不是理所當然的嗎?
珍妮佛•萊爾(Jennifer Lehr)可不這麼認為,她認為雖然我們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學會慷慨和感恩,但是我們常用說教式語言(她稱之為「父母話」parent speak),其實反而傳達出了錯誤的訊息。這種說教式語言非但無法引導正向行為,反而忽視了孩子的想法,讓他們感到軟弱、困惑、憤恨不平。
萊爾的書讓我重新思考自己都怎麼和孩子說話。最近,我有機會跟她談到這本書,以及書裡面對父母來說十分重要、實用的技巧。
蘇媞:究竟什麼是「父母話」?還有,這詞是從哪來的?
萊爾:就是那些我們好像非說不可,甚至不經思考就說出來的話──有點像是我們不斷會說的至理名言,它們已經成為文化的一部分了。雖然我們會覺得自己立意良善,但其實這些說詞並不能傳達我們的本意。
比方說,你的小孩正在玩玩具,而其他小孩也想要那個玩具時,我們會對自己的孩子說:「你要跟別人分享!」這是因為我們希望自己的小孩能夠慷慨、學會關心別人的感覺。但是要小孩懂得分享得花上好幾年,他們才能學會從其他人角度看事情。所以,當你要求自己的小小孩分享玩具時,你其實只是在命令他們把自己的玩具給別人玩。這並不是教導他們慷慨分享,而是對他們傳達了一個訊息:「比起自己,別人的需求更重要。」
我當然希望自己的小孩學會慷慨、替別人著想。但是,假如說我正在跟你通電話好了,這時候如果我的小孩想要手機,我該教他「因為他想要,就可以得到」嗎?難道他不該學習體貼、知道我現在做的事很重要?這就是我們叫小孩要「分享」的時候,壓根沒有想過的事。
蘇媞:那若我們希望小孩願意分享玩具,要怎麼說呢?
萊爾:想想看吧。如果我在講電話、小孩又想要手機,我可以跟他說:「等我講完電話後,就把手機給你。」同樣道理也可以套用在分享玩具上。我們可以教小孩去問其他小朋友:「等你玩完後,可不可以換我玩?」如果小孩就是等不及想玩,包容同理他們的心情吧。對小孩來說,遊戲和玩具就是他們的世界,就如同你在講電話或是看書。我們必須先用心尊重孩子、尊重他們想要的,之後,再跟他溝通其他的解決辦法。
蘇媞:妳在書裏裡提到,父母不應該用「你長大、懂事了!」來鼓勵小孩,為什麼?
萊爾:父母通常喜歡這麼說,好讓小孩戒掉尿布。「你不想要趕快長大嗎?」我們覺得這話是在鼓勵他們,但事實上,這樣說是在羞辱他們。我們所做的,只是想要達成自己的目的而已,孩子不見得準備好了。
很遺憾地,當我們說「你已經長大了!」,實際上傳達給孩子的訊息是:「長大比較好」、「你不想當個小寶寶吧!當小寶寶不好」。但是,小孩需要順著他的發展階段成長,這是我在嬰兒照育者資源機構(Resources for Infant Educarers)中學到的。這個機構由瑪格達•戈柏(Magda Gerber)在1970年代創立,師承兒科醫生艾米‧琵珂樂(Emmi Pikler),我從她們身上學到一項重要原則:要相信孩子──讓他們用自己的步調成長,不要催促。
─讓他們用自己的步調成長,不要催促。
我們常常看到父母牽著小孩的手走路,甚至拉著小孩的手高過他們的頭頂。父母覺得他們在幫助小孩走路,但其實是在幫倒忙。這樣做,遠遠比不上讓小孩自己學會走每一步,他們的身體才會發展得更強壯、更協調。
同樣的問題也出現在嬰兒毯(小被被)上。約有六成的嬰幼兒會拿著毛絨絨的玩偶或是毯子(所謂過渡客體、過渡物品),幫助他們在離開父母懷抱、進入浩大世界的時候,可以感到更安心。但是有時候,父母看到自己小孩帶著小被被趴趴走的時候,會覺得不好意思,覺得他們該長大、不需要小被被了。當你告訴他們「你長大了!」其實就是在說:「你應該要更習慣這個世界才對。」
當你的孩子還沒準備好,你又硬要他們不斷提前發展,可能會造成他們內心創傷。在他們還沒準備好的時候就拿走過渡物品,並不是正確的方法,因為這表示能帶給他們安全感的東西不見了。孩子們會在適當時機自動放棄過渡物品的。
覺得自己在幫助小孩學走路,
但是這樣做遠遠比不上讓小孩自己學會走每一步。
蘇媞:妳在書裡寫到,教小孩說「謝謝」不一定是好事。但是,研究顯示學會感恩對小孩是好的,而且有禮貌會幫助他們在人際上更順利。
萊爾:我覺得大家可能以為我反對禮貌、或是反對體貼。我當然不會反對!我反對的是讓小孩像個木偶一樣被操弄,非要他們在我想要的時間點、說出我想聽到的話。
基本上感恩這件事,我認為身教重於言教。如果我希望孩子懂得感恩,我會先感謝他們、我會體貼他們的感受、也會對身邊的人更感恩。孩子很早就開始模仿父母了,當我說「謝謝」而對方說「不客氣」的時候,孩子就親眼看到這種友好的互動,他們會想要學起來,而不是在我「要求」他們做的時候去做。
別誤會,我也會提醒孩子收到禮物後要寫感謝卡,因為他們不太可能自己學會這種事,他們需要人提醒。不過,我反對像操控木偶那樣,在他們不願意的時候,逼著他們跟奶奶說謝謝。我們絕對不會這樣對朋友或是其他大人,但卻不覺得這樣對孩子有什麼不對,彷彿孩子就感受不到羞辱一樣。孩子絕對感受得到,同時還會學到,在教別人禮貌時,是可以羞辱別人的。
蘇媞:小孩在公開場合的某些行為,常讓父母覺得丟臉。你會建議怎麼父母?
萊爾:我常試著告訴父母:不一定要讓孩子接受公審。每個小孩都不一樣,有些小孩可以很快處理自己的情緒,有些需要多一點時間,這種事急不來。如果你的孩子在大喊大叫或哭泣,我會建議你蹲到和他們一樣高,說:「寶貝,你現在很難過,我懂。我在這裡陪你一起度過。」如果你們在表演之類的場合,你可以說:「寶貝,我們到旁邊人比較少的地方吧,我想讓你舒服一點。」
很多時候,我們對孩子有不切實際的期望,但等於宣判他們注定失敗。我們接孩子放學後,決定再到超市採買,於是拉著他們一起去。但他們已經在學校一整天了,可能踢了足球、跟朋友打鬧了一番,又餓又累。以他們的年齡和脾氣來說,這已經夠他們受了。如果他們開始鬧脾氣,其實一點也不奇怪。
我們必須知道(也必須示範給其他人看),小孩會覺得挫折、受傷、被誤會、生氣,但不表示他們是壞孩子,可是我們文化常常傳達這種錯誤印象,反而沒有釋放這些情緒,才是壞事一件。我們需要幫助小孩瞭解自己的情緒,並幫助他們把情緒處理好。
蘇媞:父母怎麼引導孩子有更好的行為?
萊爾:不論孩子是在超市裡大哭、拳打腳踢、尖叫,其實都是試著用自己知道最好的辦法表達需求,可是這些偏偏就是他們這個年齡、發展階段能夠學會的方法。孩子的「偏差行為」其實是他們在表達需求,大家很難能理解這個概念。
我花了好幾年才瞭解這個道理。但是當我瞭解之後,我的看法完全不同了。當你幫助孩子的時候,你不能期待他們思想成熟。你必須先接受他們的行為是在表達需求,然後才能試著找出既滿足他們的需求、又能皆大歡喜的辦法。
蘇媞:我覺得妳的讀者都會同意妳的看法;可是在壓力之下,他們可能還是會說出「父母話」。有辦法避免嗎?
萊爾:改變習慣很難,尤其有些習慣已經代代相傳。我們回應孩子的方式,其實很多是我們小時候遭遇過的,我們的大腦把這些方法學起來了。我們一定會犯錯…而且犯很多錯,所以不必太苛求自己。
還是可以讓孩子知道我們犯了錯,
我們並不完美。
但我們搞砸的時候,還是可以讓孩子知道我們犯了錯,我們並不完美。等事情過去後你可以告訴孩子:你不應該說那種話,並告訴他們你真正想說的。這麼做也在示範如何道歉和負責任。
還有一個可以幫助父母改變說教模式的原則,就是按部就班一步一步來。先從簡單的開始,挑一個做得到的小事開始改變,你就能漸漸建立起信心和技巧。我也認為上課或找個支持團體會有幫助,我發現跟有相同困難的朋友分享能帶給我支持的力量,讓我知道我並不孤單。
你可能還會想看…
小孩打人怎麼教?研究指出懲罰並非真的有效,那怎麼做算是懲罰?又該怎麼教?
小孩生氣怎麼辦?10招教孩子管理生氣的情緒
面對寶寶的哭
「我要穿綠色的!」-談幼兒不合理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