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柯琳.艾維斯、 碧蒂.由耶爾
當孩子開始和同學比較
在八、九歲的時候,孩子們對於自己是誰,以及自己在家中和其他的社群當中所佔據的位置,開始有了清楚的了解。
在八歲到九歲這個階段,孩童漸漸發現自己與其他人之間的不同。
此時開始會對某些事情形成較為清楚的觀點,例如,誰比誰聰明、誰比較會畫圖、誰的數學很好或誰很會寫作文等等。(延伸閱讀:「你這樣讓爸媽很丟臉!」—用羞恥感教育孩子,不但效果差還會帶來長久的傷害)
他們也開始整理自己在不同的團體當中到底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多數的孩子妥協於了解自己並無法在每一件事情上成為「頂尖高手」,不過,希望他們能夠在知道自己的相對優點後放心許多。
對極少數的孩子而言,與他人比較是一個非常痛苦的過程。
認知到一個人不會在每一件事情上是最厲害的已經是相當難過了,要是與家人的關係也不好,在學校又交不到朋友,這個狀況就會變得無法忍受了。
這些孩子可能會想辦法擺脫這樣的不舒服感,而這樣的想法可能又會對自己或他人造成某些攻擊行為,無論是明著來,或是暗地裡使壞。
聽不得讚美的孩子:比利
比利是一個八歲、身材矮小臉色蒼白的小男孩,頂著一頭矗立的金髮,戴著厚厚鏡片的眼鏡。他的學習速度較慢,不過升上這個年級後,閱讀能力慢慢有了進步,但他的寫作能力還是落後許多。比利無法穩穩握住鉛筆,或把字母工整寫在格線上。(延伸閱讀:「你怎麼連這樣也要哭啦?!」—如何陪伴孩子面對挫折與失敗 (上))
他的老師非常希望能夠鼓勵比利,只要有機會,就會讚美比利。但這個方法似乎功效不彰,老師也覺得相當疑惑不知道為何這個方式對比利的幫助不大。
當老師稱讚比利的時候,他會移開視線看向別處,雙腳在桌子底下不停地前後交叉,並用手掩蓋住作業簿。
在一次的作文課上,比利寫了一篇關於「鯨魚」的文章,寫得很不錯。老師把握住這次的機會,把比利的作業簿高舉給全班同學看,請大家給比利一點掌聲,因為這篇文章,他可以得到一張金色貼紙。此時,比利的臉漲紅著,雖然他拿走了貼紙,但並沒有把它放進口袋裡。(延伸閱讀:「誇獎小孩是有技巧的!」—這樣讚美能增強孩子的內在動機跟自尊心。)
當天晚一點的時候,老師在垃圾桶裡面找到了比利撕成兩半的作文簿,他著實嚇了一大跳,不能理解一個自尊低落的孩子怎麼會覺得讚美是無法忍受的事情。
如果這項作業沒有喚起孩子內在的自豪感,這孩子可能會覺得讚美是一種侮辱。
比利無法對老師表達出這樣的感受,只好將自己的怒氣和挫折發洩在作業簿上。
本文摘自:6-9歲孩子,為何喜歡裝大人?
出版社:心靈工坊
博客來連結: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569681?sloc=main
在比較與肯定之間:從8-9歲孩子對讚美的反應,理解學齡期孩子比較時的真實需求(下)
「左耳進、右耳出」是不夠專注嗎?—兒童腦神經學博士:孩子聽覺記憶比較弱
「幫助」和「過度介入」有何不同?—這樣做培養自信,並強化親子之間的連結
作者介紹
柯琳.艾維斯 (Corinne Aves)
文學學士、教育學程認證、諮商心理師、諮商心理學碩士,目前為塔維斯托克診所「孩童與家庭科」的兒童心理治療諮商師。之前為一社會福利專案的主導者,此專案的目的是針對當地政府機關的兒童照護計畫,如何去減少中途退出照護計畫的孩童數量。並擔任倫敦北部恩菲得區內兒童與青少年心理衛生專責計畫中兒童心理治療服務小組主任。
碧蒂.由耶爾 (Biddy Youell)
目前為塔維斯托克診所「孩童與家庭科」的兒童心理治療諮商師,同時也擔任北區校園兒童與青少年心理治療服務的首席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