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米奇老師
「別害羞,跟幼兒談性可能比你想的更重要。」—談性不用等,請從小就開始(上)
提醒各位家長,正確的稱呼性器官非常重要,即使平常叫小雞雞、小妞妞(?)也還是要讓孩子知道正確的名稱。
陰莖、陰道跟眼睛、鼻子一樣,
都是屬於我們身體的一部分,
知道五官怎麼稱呼,當然也要知道性器官怎麼稱呼,
這不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嗎?
3.把握機會:
前面有提到,「性」其實就在我們日常中,
跟孩子相處時,有非常多機會可以討論目光所及的任何事情,
甚至可以一起反思有無性別不平等的現象。
例如:大部分廁所都用藍色或紅色區別男女,是否有更適合的標誌方式?10年前尿布台大多只設在女廁,近年來男女廁普遍都有,是為什麼呢?等等都可以拿出來討論。
記得孩子還小時,開車從交流道下來,一排檳榔攤,充斥著女性穿著三點式衣物的「清涼照」(而且銷售人員穿的也比較少或特殊裝扮)孩子好奇詢問為什麼要貼這些照片,我就用孩子能懂的話語讓他們知道「性別身體物化」的現象,希望能提升他們的敏感度,或許當他們成人之後,類似的現象可以慢慢減少。(延伸閱讀:「小孩有耳無嘴、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你說的話,是愛還是傷害?(下))
4.調整心態:
孩子3-6歲性器(蕾)期會出現玩自己性器官的舉動,
青春期前後會受同儕或3C影音影響出現一些不適宜的言論,
這些都是必經之路,但身為家長,
當看到、聽到時,一定都很難接受,
往往因生氣而直接禁止、責備,
造成親子之間的隔閡與緊繃。
這時,請提醒自己調整心態,既然是必經之路,鐵定這階段的孩子都長這樣,並不是我們家特別有狀況,也別責怪自己沒把孩子教好。(延伸閱讀:「我覺得我真是差勁的父母…」—先與自己內在的小孩和解,才能與孩子重新建立親密感。)
大方向是,不急著責備孩子對身體的探索及言論,以適齡的方式健康引導他們可能面臨的各式各樣性議題。例如跟青春期的男孩討論夢遺、自慰,讓他們知道這些都很正常,要學習的是,留意如何處理、重視衛生及隱私。
5.建立界線概念:
此處的界線,不僅止於有形的身體界線,還包含無形的人際界線,都非常重要。有形的身體界線就是透過身體器官的正確稱呼、以及一般部位(手、頭、腹部等)、隱私部位(陰莖、乳房、肛門等)的區分來建立身體自主權概念,無形的人際界線則需要在與孩子相處時,以不體罰、不言語暴力的尊重善待方式示範之。(延伸閱讀:「老師告狀說我的孩子欺負同學…」—陪孩子學習友善與尊重(上))
界線為什麼重要?
界線能培養孩子對危險情境的感知能力,
具備覺察各種可能「被冒犯」的敏銳度。
如果平常我們隨意對待孩子(打一下也還好、長輩未經同意親臉也沒關係),孩子的自我界線就會模糊,因為他的不舒服常常被大人否定,久了就也習慣或麻木了。(延伸閱讀:「我小時候被打現在還不是好好的!」—體罰到底是教養的必要之惡還是一種暴力?)
這樣非常危險,未來孩子容易在某些情境下,不知不覺被別人冒犯或冒犯別人,無法做出立即的、合宜的判斷。
關於「性」的惡意有時會從不是故意開始,
身為家長我們有責任不讓自己的孩子成為加害或受害的一方。
就從身教做起吧!尊重與理解不會憑空產生,需要建立在引導、教育之上。知道這社會的多元性別,認識不同性別的身體,了解性暴力的防治、避免任何型式的性剝削,讓孩子學習這些有提到或沒提到的、跟性有關的一切事情刻不容緩,需要時間推進,更需要我們大人的坦然相授。
最後,有個感觸。
經常在公共場合看到貼著「拒絕性騷擾」的警語,小時候不覺得怎樣,成為一位母親之後,感覺很不妥。
奇怪欸,性騷擾是不對的行為,為什麼要叫被害人拒絕,而不是請加害人停止呢?
「尊重他人」的概念跟「保護自己」的概念一樣重要,
不要再把責任放在被害人身上了!
(趕快找管道投書改成:停止性騷擾)
我想讓孩子知道:孩子呀,希望你要學會尊重別人,但若你遇到什麼情況沒辦法保護好自己,絕對不是你的錯,是傷害你的人有錯,大人會陪伴著你面對這一切,不要不敢說,一定、一定要告訴信任的大人,好嗎?
你可能也會想看…
「沒關係啦、大方一點!」—MeToo事件後的反思,別在不知不覺中抹煞了孩子的身體自主權(下)
「除了傾聽孩子、教孩子拒絕,你還可以這麼做…」—保護孩子遠離身心虐待及傷害。
作者介紹
米奇,兩個孩子的媽/國小專任輔導老師/美國正向教養協會認證家長講師。 考上輔導老師後旋即也當了媽媽。一路走來,從時而感動、時而挫折,時而暖心、時而大翻白眼的輔導工作及家庭教養日常中,理解到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美好的存在。 真心向宇宙下訂單,願我們大人能帶著耐心,探索多元方式,好奇並尊重孩子,在教養的路上,與孩子一起成長,親子共好。FB粉專:正向教養宋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