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蔡函儒 諮商心理師
這些話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或多或少曾經聽過,
或許我們也曾跟孩子這麼說過。
有時可能是因為父母不知道怎麼面對教養中的衝突與矛盾,
有時可能是長輩出於「長幼有序、長者為尊」的傳統思維所提出的提醒。
然而,這些話語背後隱含否定與阻斷溝通的意涵,使孩子沒辦法感受到成長過程中所需要的心理支持與肯定,影響孩子往後的發展。
從孩子的發展需求說起
安全感:當我需要時,你會在身邊照顧我。
孩子在發展之初,十分脆弱,因此需要父母無微不至的關注與照顧。孩子需要父母在他嚎啕大哭或發脾氣時,將他抱起搖晃、輕拍,猜測他發生了什事?有什麼需要?並嘗試給予照顧。
適切的肢體、語言安撫,孩子會開始累積對人與環境的安全感與信任感;也因為父母持續的反映孩子的需求,因此孩子開始可以認識自己的感受與需求。(延伸閱讀:「爸媽與孩子保持連結到底有多重要?」—親子依附關係會深深影響孩子一生的「安全感」。)
因為父母溫柔且穩定的承接孩子的情緒,所以孩子可以緩和下來,並開始學習照顧自己的情緒;也因為父母接納孩子的各種情緒狀態、滿足孩子的需求,孩子才能在過程中認識自己。
信心:我可以自在探索與學習。
當孩子累積足夠的安全感時,會對外面的世界感到好奇、想向外探索,此時孩子需要感受到父母的支持與保證,於是孩子可以鼓起勇氣暫時離開父母的身邊,並且知道在他遇到困難、挫折時,可以找到父母、得到安慰與照顧。在這種反覆探索的過程中,孩子會逐漸累積自我價值(我跑步很快、我對數理很在行!)和自信心(我相信自己做得到!),於是孩子對自己的認識又增加了一些。(延伸閱讀:「怎麼養出性格穩定又健康的小孩?」—從艾瑞克森的社會心理發展論看0-6歲的成長任務。)
界線:我可以是我自己
當孩子累積起更多的能力與自我意識時,他們會開始發展獨立的能力,這表示孩子會開始減少對父母的依賴、將注意力轉移到外面的世界,他們會結交朋友、花許多時間在社團活動上,這些終將成為孩子定義自己的一部份。(延伸閱讀:「誇獎小孩是有技巧的!」—這樣讚美能增強孩子的內在動機跟自尊心。)
孩子有自己的感受、品味,他們有自己的意見和安排,這些都會讓孩子清楚的感受到自己與他人的區別,他們會在過程中拓展對自己的認識;父母在此時也會開始感受到「孩子跟我不再親近」的失落感受。
然而,如果其父母可以安頓自己的失落感,並認真看待孩子的每個選擇與決定,那孩子會清楚知道自己的感受與喜好,對自己的了解會成為孩子人生中最好的指引。
你可能還會想看…
「小孩有耳無嘴、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你說的話,是愛還是傷害?(下)
「如何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掌握4點要訣,養出健康快樂又有安全感的孩子。
從小培養「樂觀」、「有自信」的特質就是給孩子最棒的禮物—專家指出人對自我的觀感從5歲就開始成形。
作者介紹
蔡函儒諮商心理師,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畢,現職國小輔導老師。關注於兒童青少年發展、親子教養與性別議題。 成長的過程中會遇到許多挑戰與困難,讓人不知所措。過去常希望在這些困難的時刻可以有人陪伴自己,而現在正努力成為那個能穩定陪伴並溫柔理解孩子的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