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連芯 諮商心理師
各位爸爸媽媽,你們聽過「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嗎?在談論親子關係、嬰幼兒發展時,它是絕對不會缺席的。
有趣的是,近幾年來,一般大眾也漸漸會講到「依附」,而且多半是拜「親密關係」所賜。許多人在親密關係中常常經驗到強烈的不安全感,不斷難以克制地做出讓伴侶頭痛(也讓自己恨透)的舉動,反覆在愛中受苦。正巧,這個理論非常能解釋「沒安全感」,許多相關書籍、網路資訊都會提及,也因此,從不少想要改善伴侶關係的人口中,我開始聽到「依附」兩字。
不過話說回來,我認為最需要認識「依附」,也最能從認識「依附」獲得益處的,應該是爸媽。因為,在養兒育女這項既甜蜜、又充滿各種艱辛挑戰的任務中,如果對「依附」有多一些認識,身為家長就比較容易明白,自己為何身懷重任,卻也會是孩子一生最棒的禮物。(延伸閱讀:與孩子的情緒對焦,做個和平的父母,教出快樂的小孩—10個和平育兒不處罰的小訣竅)
什麼是「親子依附關係」?
「依附」的概念,最初是由英國精神分析學家約翰‧鮑比(John Bowlby)提出的。簡單來說,「依附理論」講的是嬰幼兒由於無法獨自生存,而演化出需依附於照顧者的反應,尤其是情緒上的依附。
我個人習慣從「依賴」、「攀附」的畫面來理解「依附」,那是一種一個人像是「靠著」、「摟抓著」、甚至是「黏著」另一個人的意象。
若回到理論本身,當孩子「依附」照顧者時,會有四大特點:
-
想與照顧者保持靠近(Proximity Maintenance)。
-
遭遇危險時,把照顧者當安全避風港(Safe Haven),尋求保護。
-
安全時,把照顧者當安全基地(Secure Base;通常譯為「安全堡壘」),自在向外探索。
-
與照顧者分離時,顯露不安(Separation Distress)。
「依附」深深影響「安全感」
一般而言,一開始孩子都會想要依附照顧者,這幾乎有如生存本能。但在每個孩子與父母不同的背景條件下,依附不見得會如願順利,孩子不一定能經常穩定地靠近照顧者(保持靠近)、受到照顧者保護(安全避風港)、有照顧者在身邊安然探索陌生事物(安全基地)。由於這些早期依附順利、不順利的經驗,漸漸地,孩子和主要照顧者會互動出一套依附關係,並慢慢成形。這些早年依附經驗,其實會影響孩子是否經常處於危險、孤單的情境之中,而這正是個體「安全感」的來源。
孩子若常能在照顧者身邊、危險時有照顧者提供保護、探索陌生事物時有照顧者在背後當靠山,可想而知,心裡比較容易感到安全、也比較容易覺得環境不那麼具有威脅;反之,孩子就容易暴露在不安全感當中,覺得環境危險重重。
安全感(依附風格)會代代相傳
更有甚者,這些依附的互動經驗,也會影響孩子看待自己和照顧者的方式。
當依附行為不順利,孩子有可能覺得自己是不可愛、不被愛的,照顧者是不可靠的。這些感覺都傾向持續在人生中延續,其中對早年照顧者不信任的感覺,開始在日後影響到孩子對他人的印象,最直接也最明顯的,就是影響親密關係伴侶關係。
亦有研究指出,這也影響了一個人與下一代的互動,讓依附關係代代相傳。
日後有很大比例會成為沒有安全感的大人、
不知怎麼當一個讓孩子感到安全的父母。
成為孩子的「安全避風港」和「安全基地」,是給孩子最棒的禮物
孩子會從與爸媽的互動中,初步形成延續一生的人我概念與世界觀。
我無意把這件事說得很困難,讓爸爸媽媽們望之卻步;不過,它確實也不簡單。
父母在孩子出生至1歲的手忙腳亂階段,對於孩子的種種需求,除了要「身在」,也需要「心在」(「心」是你能正確解讀孩子需求的最佳工具!),成為可以讓孩子「靠著」、「依附」的安全港灣與基地。漸漸地,孩子就會在心理上發展一種素質,即便你不是真的在他身邊,遭遇困難時可以相信有個安全之處,能返回靜養、調節;面對未知,也可以彷如背後有個靠山,放心啟航。(延伸閱讀:心理師媽咪系列 | 從依附關係的角度出發,爸媽可以這樣處理孩子的挫折感。)
爸爸媽媽,你也需要安全感
爸爸媽媽在面對有時像個小炸彈的孩子,其實自己也備受挑戰(有如遭遇威脅),很需要「安全感」!
在你的身邊、或在你的心裡,有資源讓你覺得被保護嗎?你覺得有個靠山,可以讓你安心、安然面對未知的挑戰嗎?
這個時候,你我難免會開始「清算」身邊的隊友一番。可是複雜的是,有時候,這與你身邊的隊友沒那麼相關,而是你心裡的隊友在發揮作用。
是的沒錯,我指的,就是爸爸媽媽自己的「依附關係」。
不簡單吧?但,這確實是影響深遠的事。
所以,在開始這項大業之前,讓《愛兒學》帶你一步步認識「依附」、想想自己的「依附」關係吧。
你可能還會想看…
「怎麼幫孩子建立安全的依附型態呢?」—從了解依附關係的意涵與類型開始 (上)
「怎麼幫孩子建立安全的依附型態呢?」—從了解依附關係的意涵與類型開始 (下)
作者介紹
連芯。曾任文案、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