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艾咪•萊特•葛倫(AMY WRIGHT GLENN)
譯 | Cindy
我們是一群早熟的孩子。七個小孩擠在棕色的旅行車裡,一路顛簸在高速公路上。整車鬧哄哄的。我們大笑、高唱、聊個不停—也會大吵。有時候,我們會打架。直到最後,在漫長的車程中,其中一個人哭了出來。
「你再哭,我就讓你哭得更慘。」
那時候,我完全不懂他的意思。如果爸爸要我們停止大哭,為什麼還要威脅讓我們哭得更慘?
「爸爸,誰誰誰打我!」
「你再打你妹妹,就等著被打屁股。」
邏輯還是不通。(延伸閱讀:孩子跟我說:「妳很兇,以後等妳老了,我也要兇妳!」—當親子關係不對盤,爸媽可以怎麼辦?)
如果你不要我們打其他小孩,如果打人是錯的,為什麼爸爸要用打屁股威脅我們?為什麼「打屁股」就沒關係?
雖然我父親這樣威脅我們,但憑良心講,他並沒有讓我們承受他自己小時候經歷的那種體罰。我爸爸沒有把那種憤怒、可怕的大吼或拳腳相向傳下去。他內心努力要讓我們「得到更好的對待」。他也有照自己說的去做。我雖然被打,但並沒有像他小時候一樣,留下一輩子的陰影。他成功的把原生家庭的傷痛連根拔起,沒有傳給我們。
如今,我也繼續努力,為我兒子打造一個比我更健康的童年。當然,有時候我還是感到非常生氣、挫折,但我決定不再打小孩。我努力理性地處理我的憤怒,選擇不用暴力來表達我的感受。(延伸閱讀:「在氣頭上,要如何不對小孩大發飆?」爸媽的正念教養好幫手— 好好回應,而非直接反應)
我也和父親一樣,會坦白的分享我童年的歡樂和憂愁。
我希望兒子知道,如同我父親,我會努力去打破我們家庭的暴力循環。
但是,打小孩屁股真的是暴力嗎?如果打屁股是錯的,為什麼在美國合法呢?
(當然,合法的事情也可能是錯誤的,像是通姦和說謊等等。)
比起推去撞牆或拳打腳踢,單純用手去打屁股似乎算是比較合理的育兒方式,不是嗎?不然該如何管教造反的小孩呢?父母的確有權利,在他們認為的合理範圍內管教小孩。根據ABCNEWS的調查,50%美國的家長表示會打小孩屁股,65%父母認為合法的體罰理論上沒有問題。
的確,打小孩屁股比起違法的虐待,傷害小很多。但如果「打屁股的優良傳統」對小孩的負面影響,是上一代不知道的呢?(事實上,有越來越多國家立法禁止。)如果法律規定的體罰,其實不能達到合理或道德的管教標準呢?
簡單來說,打小孩是不對的。我非常感激父親打破了家庭遺留的暴力循環,因此我在此分享三個不應該打小孩屁股的原因:
1. 打了會痛
被打屁股會痛。這就是重點。我們想要小孩學到教訓,覺得他痛過就能學到教訓,是嗎?但痛苦會比教訓更深刻,而且孩子會學到用傷害別人來解決問題。更何況,在有其他解決方法時去選擇傷害,這已經構成暴力了。再說,除非一個人學會自我省察或心靈被治癒,否則暴力只會引發暴力。
2. 打屁股並非無傷大雅
50年以來的同行評審研究都顯示打小孩屁股的弊大於利—沒錯,整整50年的研究都證實了這點。德州大學奧斯丁分校的副教授伊莉莎白•戈雪夫(Elizabeth Gershoff)在研究中總結:「我們發現打屁股與無心造成的有害結果有關,反而和立即或長期的服從無關,而服從才是父母管教孩子的用意。」
3.明知道體罰管教方式會提高小孩反社會/犯罪行為、焦慮和憂鬱的可能性,卻執意而行,這完全不合理
打小孩屁股會帶來許多無心傷害的危險—包括憂鬱、焦慮、或犯罪行為。打小孩的父母認為他們在保護小孩,避免他們出現負面的發洩行為。事實上,他們反而提高孩子出現這種行為的可能性。知道這點之後,父母就不應該再執意陷小孩於這種困境。明知故犯是完全不道德的。
如果親子教養的目標是帶給下一代幸福和健康,那麼就算打小孩目前在美國是合法的,仍然是一種不合理又不道德的行為。雖然有人訴諸「傳統」或「我從小被打,也沒什麼問題」;或是以宗教解釋來合理化打小孩,但它仍然是不合理、錯誤的行為。打小孩屁股造成的壞處,遠超過任何短暫的好處—研究指出,唯一的「好處」是當下短短10分鐘的服從。雖然美國父母目前有合法的「權利」伸手打小孩屁股—但大量的研究結果已經證明,這行為是不合理的。
我父親的榜樣教了我許多。我受到他的勇氣鼓舞,他把更好的教養傳給我和兄弟姐妹,而不是他當初承受的痛苦傳下去。
我們應該努力,
把自己最好的那一面傳遞給孩子,
並帶給未來的世代改變。
若我們努力自省、學習
採納有根據的育兒方法,
就能帶給孩子最佳的教養。
只要爸媽願意花時間,認真研究有多少證據反對合法體罰,打孩子屁股的行為(就如同曾經合法的「體罰糾正妻子」)就可望成為過時的歷史傳統。
你可能還會想看…
我們習以為常的體罰,是否也算是一種虐待呢?5個建議幫助你打破代間流傳的教養模式
孩子情緒失控了嗎?以「積極介入法」(time in)取代「暫時隔離法」(Timeouts)
作者介紹
艾咪•萊特•葛倫(AMY WRIGHT GLENN)在哥倫比亞師範學院獲得宗教與教育碩士學位。她在紐澤西州勞倫斯維爾學校的宗教和哲學系任教了11年,並獲得了鄧巴·阿斯頓傑出教學獎。她是克里帕魯瑜伽(Kripalu Yoga)老師、Birthing Mama®產前瑜伽和健康教師培訓師、美國DONA 陪產師、醫院牧師,以及出生、呼吸和死亡研究所的創始人。艾咪是PhillyVoice網站的定期撰稿人,著有《出生、呼吸和死亡:母親、牧師、陪產師、保有空間的沉思-關於爱、死亡和放手》(Birth, Breath, and Death: Meditations on Motherhood, Chaplaincy, and Life as a Doula and Holding Space — on Loving, Dying, and let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