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映淳 臨床心理師
編|王姿雅
媽媽寶寶專欄 | 小寶貝要上幼兒園了:如何理解孩子的情緒與行為(上)
遊戲,是孩子用來說心事的方式
孩子很少會直接說:「我好想你」、「我有點怕你不回來」,但他們會透過遊戲來表達這些情緒。
例如用玩偶模擬「被丟下又被抱回來」的情節,或在同儕遊戲中演出追逐、保護、冒險的場景。(延伸閱讀:「陪我玩演戲的遊戲! 」角色扮演遊戲對孩子的發展至關重要)
這些遊戲不只是玩,它們是孩子情緒世界的語言,是他們消化、重組分離經驗的方式。如果有成人陪著他們一起理解這些「劇情」,孩子也會逐漸發展理解自己、與調節情緒的能力。
當我們觀察孩子的遊戲、他的情緒波動、他如何對待玩具或角色時,其實是在對他說:「我看見你了」。
這樣的注視,就是一種深層的愛——不是控制的愛,不是焦慮的愛,而是一種能夠滋養他、讓他茁壯的愛。
有些孩子在家中學會:「我必須很乖才會被愛」,或「我不可以有情緒」。久而久之,他們習慣了壓抑與討好,進入幼兒園時,活得像是在生存,而不是在愛裡生活。
幼兒園的生活,或許就是他們重新學習的機會——學會相信:你可以哭、可以害怕,我們會陪你、在乎你、理解你。(延伸閱讀:你允許孩子哭嗎?—哭泣是孩子處理與表達感覺的一種重要能力。)
團體生活,是社會互動的第一課
孩子進入幼兒園後,要面對許多新的社交情境:排隊、搶玩具、比大小、被忽略……這些都不是「小事」,而是孩子學習與他人共處的第一步。(延伸閱讀:「怎麼引導小小孩發展出處理衝突的能力?」—RIE教養法實戰篇)
那些內心比較匱乏或曾缺少一對一關注的孩子,往往更容易出現推人、搶玩具、咬人等行為。這不是壞,而是他們在說:「我擔心沒有我的位置。」
這時候,比起責罵,更需要的是大人幫他「翻譯情緒」:「你是不是害怕老師沒有看到你?我們來想想怎麼讓你比較不害怕。」
有時候,孩子只是累了
在幼兒園一整天,孩子背著自己的情緒,也接住同學的情緒,真的會累。他可能會突然放空、發呆、自己待在角落。(延伸閱讀:「孩子下課後亂發脾氣,可能是不適應校園生活的警訊。」—拋下先入為主的觀念才能真正發現孩子的需要。)
這不是退縮,而是他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喘口氣。當孩子學會「什麼時候我需要休息一下」,這本身就是一種很好的自我調節能力。
陪伴,讓愛不再奢侈
在這個步調緊湊、壓力沉重的時代,父母能夠保有一些專屬於孩子的心理空間,也許已經成為最難得的奢侈品。而這份空間,對孩子來說,卻是一生中最珍貴的禮物。這段歷程會讓他感受到:自己是值得被放在心上的人。(延伸閱讀:11個理由,讓你願意為生活慢下來(上))
當你願意停下來、陪他哭、陪他說再見、陪他慢慢來,孩子會在這些日復一日的陪伴裡,學會相信:成功時有人為他驕傲,挫敗時有人給他擁抱。
因為你看見他,他也會看見自己,並相信自己值得被理解、被珍惜、被好好對待。愛,便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奢侈,而是日常裡流動著的溫柔。
結語|每一個情緒,都是孩子在成長的證據
孩子不會用大人的語言告訴你他的不安、他的害怕,但他會透過抱緊你、躲起來、遊戲中的劇情、小小的放空來表達。
這些行為不是問題,而是孩子正在學習溝通、學習信任、學習面對世界。
當你願意慢下來,用心傾聽孩子的行為語言,他就會知道——在這段旅程中,他不是一個人。
他不需要一開始就上手,這條路會有人陪著他,一起慢慢走。
你可能還會想看…
心理師媽咪系列 | 平靜我不配—愛,也許才是真正值得努力追求的
「崩潰小孩一出現,我的理智就斷線…」—一起學小孩人生中的大功課:情緒的自我調節(上)
作者介紹
王映淳臨床心理師,長年在精神分析薰陶下,和兒童與成人工作,協助不同階段的人們適應不同階段的心理掙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