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米奇老師
非暴力溝通(Nonviolent Communication,NVC)
是由美國心理學家馬歇爾·羅森伯格(Marshall Rosenberg)提出的。
他在20世紀60年代開始發展這一理念,
並在之後的幾十年中逐漸成為一種廣泛應用的溝通模型。
非暴力溝通的主要原則包括:
- 觀察(observation):描述客觀的事實,避免使用評價或評論。這有助於建立共同理解的基礎。
- 感受(Feeling):表達情感,強調個人感受而非對他人的評價。這有助於提高情感的清晰度。
- 需要(Need):關注個人的需求,強調尋找滿足雙方需求的方法,而非指責或攻擊。
- 請求(Request):提出清晰、具體的請求,以確保雙方能夠理解對方的期望。
近年,愈來愈多家長願意嘗試非傳統的教養方式來陪伴孩子成長,期待能降低親子衝突,營造更加和諧親密的家庭氛圍。如果你有耳聞過,甚至已經開始在家庭生活中練習「正向教養」,對於今天想要分享的「非暴力溝通」應該也不會陌生,讓我們一起來深入了解吧!
正向教養的核心是「溫和且堅定」,
若搭配「非暴力溝通」進行親子對話,堅持練習下去,
你會看到出乎意料之外的效果,
發現原來「好好講話」其實沒想像中困難嘛!
但關鍵是要能「堅持練習下去」,所以還是沒那麼簡單。
怎麼說呢?我們生長在一個步調很快、抓錯很準、講話很直的世代,在大環境「薰陶」之下,不管大人或孩子,人人似乎都內建了「直覺問答模式」,聽到什麼話,就反射性回應,而這些話語往往都是「暴力式」的,容易造成誤會及不理解,溝通的雙方因此產生怨懟,關係也慢慢疏離。(延伸閱讀:「你那什麼態度?!」—當孩子回嘴、鬥嘴、不耐煩,記得先處理情緒,再處理事情。)
不經思考就脫口而出的話語,或許不是故意的,說我們「暴力」,會不會太冤枉啦?但這些說出口的,怎麼聽起來都有些耳熟?啊!原來是因為我們自己也常常聽到,就這樣無形輸入又輸出,影響又傳遞,在群體中滲透蔓延,導致人際相處不愉快的紛紛擾擾。
停下來想一想,要不要改變這種「直覺問答模式」?
平常出門在外跟路人鬧不愉快,好像也沒差,畢竟萍水相逢,心情再怎麼被影響,也頂多一下就過了(好啦我承認有時會氣到3天)。但跟身邊需要長期相處的人呢?例如:家人、伴侶、同學、同事等,若整天吵吵鬧鬧或經常冷戰,本來就很難的人生肯定難上加難。
與其要面對如此悲慘或煩躁的人際關係,
我們不如還是趕緊從「直覺問答模式」中跳脫,
練習「反直覺」,展開新(心)的對話。
介紹一下,「非暴力溝通」的四大步驟為:
1. 觀察(observation):
具體的說出自己看到什麼、聽到什麼、感受到什麼,不夾帶個人偏見、價值觀與評斷。
2.感受(Feelings):
也就是當下「真正的感受」,與你的記憶及過去曾經歷的一切無關。
3. 需要(Needs):
弄清楚自己內心到底重視的是什麼。
4.提出請求(Requests):
具體告訴對方,自己希望對方採取的行動。
你可能也會想看…
「什麼是溫和又堅定的正向教養?」—專家說這樣做,不用提高音量也能幫助孩子守規矩。
「媽媽買給我!」—孩子總是對大人予取予求,怎麼辦?其實孩子想要的,得「限時限量」的給。(下)
作者介紹
米奇,兩個孩子的媽/國小專任輔導老師/美國正向教養協會認證家長講師。 考上輔導老師後旋即也當了媽媽。一路走來,從時而感動、時而挫折,時而暖心、時而大翻白眼的輔導工作及家庭教養日常中,理解到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美好的存在。 真心向宇宙下訂單,願我們大人能帶著耐心,探索多元方式,好奇並尊重孩子,在教養的路上,與孩子一起成長,親子共好。FB粉專:正向教養宋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