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丹尼爾‧席格, 蒂娜‧佩恩‧布萊森
譯| 周玥, 李碩
因而他們完全活在當下,不理會外在的一切;
然而若只使用左腦,孩子就會變得過於理性、沒有感情。
通過聆聽與關注、經歷分享,認清孩子的情緒狀態,幫助他們把左右腦結合起來,用左腦的邏輯平衡右腦的強烈情感。一旦學會正確處理情緒,孩子就能變得更快樂。
一次,她在學校生病了,老師打電話給托馬斯,托馬斯就把凱蒂接走了。第二天要去上學的時候,凱蒂開始哭鬧,但之前她還好好的呢。接下來的幾天,每天早晨都會發生同樣的狀況,就算托馬斯在哭鬧與反抗中好不容易給她穿上了衣服、哄她去上學,到了學校情況還是會變得更糟糕。(延伸閱讀:拆解情緒包袱,輔導老師帶你跟孩子一起練習非暴力溝通(上))
在學校的停車場下車之後,凱蒂就會越來越「反常」。等到進入學校大樓時,她就會出現一種「非暴力的不合作行為」。她緊挨著爸爸走,不知怎的,小小的身體變得比鋼琴還重。在她的反抗之下,托馬斯只好拖著她一步步走向教室。到了教室,她把托馬斯抓得更緊,最終使出經典的「力量集中式」──把所有的重量都壓在爸爸腿上。當托馬斯終於逃出凱蒂的「魔掌」,退出教室時,他聽到女兒歇斯底里的叫聲:「你走了我會死!」
這是十分常見的幼兒分離焦慮。學校有時是個非常可怕的地方,但是托馬斯很納悶:「凱蒂生病前非常喜歡學校,她絕對是為學校而生的。她熱愛學校裡的活動,喜歡和同學交朋友、愛講故事,還很崇拜她的老師。」(延伸閱讀:「都要遲到了,結果孩子鬧脾氣不想出門!」—讓拒絕去上學的孩子順利出門的秘訣。)
那麼,究竟發生了什麼?為什麼一場病就製造出凱蒂如此極端、不可理喻的恐懼情緒?托馬斯該怎麼回應?他的首要任務就是想辦法讓凱蒂心甘情願回去上學,這是他的「生存」目標。但是他也希望把這次棘手的經驗轉變成一次機會,不僅要解決凱蒂目前的問題,還要能促進女兒長期的發展,這是他的「發展式教育」。
稍後我們會回到托馬斯面臨的問題,看他怎樣運用大腦基礎知識,讓僅僅滿足最低要求的生存時刻,變成幫助孩子獲得無限發展能力的好時機。他很了解我們接下來要說明的知識:左右腦運作的簡單原理。(延伸閱讀:專業選文系列 | 「情感上的親密」、「自我接納的感覺」是怎麼產生的?一起來看看腦神經科學怎麼說!)
左腦和右腦運作的原理
你可能已經知道大腦分成左右兩個部分,這兩個部分不僅在解剖學上是分離的,在功能上也非常不同。有人甚至認為,左右腦有各自獨特的「個性」,都有「自己的想法」。科學界指出,大腦影響我們的方式有「左腦模式」和「右腦模式」,但為了方便起見,我們將用通俗的說法討論左腦和右腦。
左腦熱愛並渴望秩序,
是邏輯的、求實的、語言的和線性的,
而右腦是全面的、非語言的,
它發送並接收信號,讓我們能夠溝通。
這些信號包括臉部表情、眼神接觸、語調、身體姿勢和手勢。右腦不關心細節和秩序,只關心整體的場景(即一次經歷的含意和感受),並專門處理腦海中的影像(image)、情緒和個人記憶。「直覺」或者「發自內心的感覺」就源自右腦。有人說右腦更加直觀和感性,在接下來的篇章中,我們將利用這些詞彙來討論右腦的功用。不過,請記住,從技術層面上來說,「直覺」或者更直接地受到身體和大腦底端區域的影響,這部分負責接收和解讀情感資訊。(延伸閱讀:專業選文系列 | 「怎麼強化孩子理解自己情緒的腦迴路?」—與孩子的情緒對焦,是形塑大腦的重要方式。)
簡單地說,就是左腦是邏輯的、語言的和求實的,
而右腦是情感的、非語言的、經驗化的和自傳式的。
你可以這樣想,左腦關心法律條文。
隨著孩子慢慢長大,他們會變得非常擅長使用左腦來思考:「我沒有拉她,我是推她!」而右腦關心法律精神,注重人際關係中的情感和體驗。左腦關注文字,右腦關注語境。正是感性的右腦促使凱蒂朝父親大喊:「你走了我會死!」
在兒童成長過程中,尤其是三歲以前,右腦占據主導地位。
他們還沒有掌握用邏輯和文字來表達感受的能力,完全活在當下,這也解釋了為什麼他們會毫無顧忌地蹲在人行道上看小甲蟲爬行,或者上課遲到了也毫不內疚。邏輯、責任,還有時間觀念,對他們來說還不存在。但是當一個孩子開始不停地問「為什麼」時,你就知道他的左腦開始運轉了,因為左腦想知道世間萬物線性的因果關係,並用語言把邏輯表達出來。
本文摘自《教孩子跟情緒做朋友:腦神經權威╳兒童發展專家的12個腦科學教養大關鍵,培養孩子的情緒力、專注力、社交力》
你可能還會想看…
跟寶寶建立親密的依附是最符合人類天性發展的方式—7個親密育兒的小訣竅!
「當自己的童年有缺憾,這件事情是否會在孩子身上延續?」—先跟自己的內在小孩手牽手,再來談育兒(上)
作者介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