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莎拉·奧克威爾(Sarah Ockwell)
譯|馮彥翔
因為夜晚時獨自一人被留下,便會暴露在危險中,
這種發自內心的恐懼能夠使人類在演化過程中保持安全。
而當人類的生活大幅改變了,這種自然的恐懼並沒有隨著時間而消失。我們知道自己的小孩在夜晚時會遠離掠食者,溫暖、乾爽、舒適地窩在床上,而小孩也知道,至少在理性對話的層次上是如此。但是他們的直覺和心靈層次往往無法這樣想。(延伸閱讀:「寶寶為什麼連睡覺都要跟我黏緊緊?!」—搞懂分離焦慮,降低對睡眠的影響(上))
怕黑大概是對小孩來說對常見的恐懼(而即便許多成人仍然如此─估計大概有10%的成人有黑暗恐懼症),一般認為這種恐懼不是源自於擔心怪物會從黑暗中冒出來,而是源自於無法看清周遭的環境;
缺少了感官的輸入,
會讓小孩(以及部份的大人)
覺得缺乏了對環境的知覺,而困頓難安。
再一次提醒,如果你從演化的觀點來思考這樣的恐懼,就非常合理了。如果你有一個孩子,對於上床睡覺感到焦慮,或者對於獨自一個人在房間裡過夜感到焦慮,我的首要建議是,在他們的房間裡加裝夜燈,並且整夜都開著。我也會建議在他們房間外面的走廊上加上插電式的暖色夜燈,因為即便他們的房門是關著的,擔心門外漆黑的走廊,也會產生問題。(延伸閱讀:幫助你的幼兒學會自己入睡(上))
如果你的小孩產生夜間焦慮的原因不是那麼明顯,
我的建議是在白天尋找原因。
這聽起來不太合邏輯,畢竟,如果這樣的焦慮只在夜晚出現,或者在夜晚的時候比較強烈,那為什麼要在白天尋找焦慮來源?其實很簡單,脫離了白天的熱鬧和忙碌後,白天焦慮的事物到了晚上更容易讓孩子產生焦慮與恐懼。如果你回想自己曾經對某件事極度焦慮的經驗,我想這樣的焦慮在晚上一定更強烈,當你躺到床上,沒有其他事情讓你分散注意,只剩下你腦海中的念頭時。
如果孩子日間的恐懼,也在某種程度上與分離有關(例如去日間托兒所或這上學、有新生的手足、或者離婚或與其中一個家長分開居住),那這些影響在夜間就會更加強烈。(延伸閱讀:小孩睡得好,表現才會好)
不僅是因為上述的原因,還會因為你和孩子睡在不同房間,這種分離的感覺再度被加強了。面對這樣的狀況,最好的做法是,聚焦在潛在的焦慮,並找到方法協助你的孩子,讓他在白天能夠更冷靜且有自信(如果你的孩子在七歲以上,在我的新書中有提到很多方法)。
當孩子在白天能夠更開心且更放鬆,
他們在晚上也比較能夠放鬆。
如果你的孩子在夜間很怕與你分離,不論什麼理由,這裡最簡單且有效的方式是,不要用獎賞、稱讚、增加離開他們的時間、把椅子從他們的床邊拉遠之類的方式來鼓勵他們面對分離。(延伸閱讀:心理師陪你看「零到一歲」| Ep05.睡眠—睡眠銜接原來是需要練習的?爸媽這樣做幫新生兒「好好睡」。)
而是擁抱他們對你的需求,
以及讓他們依照心裡深層的渴望,來與你連結。
你可能還會想看…
「我都快累死了,小孩晚上還不肯睡…」—協助孩子面對睡覺前的焦慮和恐懼(下)
寶寶睡不好,不是爸媽的問題,而是沒有人告訴你:「好好睡覺,是一種習慣」
作者介紹
莎拉·奧克威爾(Sarah Ockwell)是一位知名的育兒專家和廣受好評的嬰幼兒照顧作家,專注於育兒心理學和科學、「溫和的育兒」和依附理論,尤其對兒童睡眠感興趣。她已經撰寫了14本育兒書籍,被翻譯成超過30種語言,銷售量已經超過50萬本。是四個年輕成年人的母親。在獲得心理學榮譽學位後,她開始了藥物研究和開發方面的職業生涯。在她懷第一個孩子後,Sarah重新接受了產前教師、催眠治療師、嬰兒按摩教練和助產士的培訓。自2005年以來,她與成千上萬的家庭合作,提供專業的建議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