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雅萱臨床心理師
大家有沒有發現,公園裡的攀爬架、攀爬網近年來慢慢都越來越高、
變化越來越多和複雜,孩子們在上面會喊著:你看我!你有沒有看到!
但也有可能喊著:我要下去!!! 哇啊的大哭。
除了玩沙,我們常常被問到怎麼克服孩子對攀爬的恐懼,
那我們就從了解攀爬來入手吧!
攀爬的優點:
1.訓練體能和運動技能:
這是一項全身鍛鍊,從核心、上半身到握力的肌肉練習,而孩子在抓握和移動的時候,同時需要手眼協調能力及大肢體、精細動作技能。
2.強化空間意識和本體覺:
孩子需要知道自己的身體正處在整個攀爬空間的哪裡,再來手要去抓住哪邊、腳要往哪邊踩,而眼睛有時候看不到路線,他就需要在腦中架構和評估空間與距離,讓孩子能更佳地整合本體感受系統。(延伸閱讀:從零開始的「感統」生活—嬰幼兒時期,促進孩子感覺統合的好處與方式 )
3.專注力、記憶力、與決策:
比起其他遊具,孩子在挑戰較複雜的攀爬架時,他們需要較長時間持續集中注意力和觀察環境,也需要記住不同的路線和剛剛嘗試過的路線,以及不斷思考衡量我抓得到那邊嗎? 我能到達那邊遠嗎? 從這邊上去之後有位置站嗎?…等等,孩子在遊戲過程中也正在不斷磨練大腦呢。
4.心理層面
孩子從帶有些微風險的遊戲中,能感到驚險刺激、冒險,甚至是挫敗、沮喪,但通常在經過時間和練習後,孩子通常能漸續克服幾個攀爬關卡,這有助於建立孩子的信心、獨立性、幸福感、我能感,也慢慢體驗自己應對恐懼和壓力的方式。(延伸閱讀:「在孩子遊戲時需要適時放手, 讓孩子盡情探索。」—為什麼進行緊張刺激的遊戲如此重要?)
我的孩子適合甚麼樣的攀爬架:
許多家長表示不知道孩子可以爬怎樣的設施或爬到甚麼程度,因為攀爬網/架跟孩子個別的身體能力有極大相關,反而跟年齡比較無關,但我們仍可以依照以下的大原則進行攀爬嘗試:
11個月的孩子可以開始爬樓梯(往上)
2歲左右的孩子可以自己上下1-4格的垂直鐵攀爬架,
他爬上去掛在那邊也是種練習和遊戲,
不用托著他,你只要小心他是否有突然鬆手的習慣。
3~4歲的孩子可以爬傾斜的鐵攀爬架,
一般格子狀的軟網繩也沒甚麼問題,
他們能到達的高度跟體力較無關,
跟是否常有類似經驗跟是否能承受相關刺激有關。
4歲之後孩子能規劃自己的攀爬路線,
可以攻克一般較密的軟繩攀爬網,
手臂吊掛支撐自己體重可達五秒,因此可以度過某些關卡,
但是網距大、需要技巧移動的攀爬架
可能仍容易讓他們較害怕或卡住。
5~6歲孩子基本上在大部分攀爬網上自由遊戲,
但會因身高、腿長、手臂長度而
影響他是否能通過某些攀爬網中的路線。
7歲以後的孩子,如果常進行攀爬,
其實已能在所有一般遊戲場攀爬類型中自由遊戲和保護自己,
只是面對陌生的遊具類型會需要幾次的技能練習,
和高度較高時需要一些心理準備。
給家長的注意事項:
1.我們需要謹記攀爬是種樂趣,不是過關的測驗:
到達頂端或上方只是他獲得樂趣的一種,如果他爬不到頂端不是他不好,也不是我們做的不好,沒關係的。
2.盡量不要頂著、托著孩子上去:
我們的幫忙不確定是幫助,還是把孩子推上一個自己還無法處理的高度,除非孩子嘗試後他能清楚表示需要甚麼協助。(延伸閱讀:「太危險了!快下來!」—為什麼小孩總喜歡玩一些刺激又危險的遊戲?(上))
3.攀爬不是只有這一次:
如果孩子哭了、不願嘗試了,就先這樣吧,同理他剛剛的感受,如果他想描述就說一說,接著我們可以去盪盪鞦韆、挖挖沙、玩玩水、吃吃東西,孩子也許這次、也許下次覺得有趣了,我們再慢慢嘗試。
4.先陪伴一下:
曾看過孩子卡在攀爬網上卻呼喊不到爸媽,崩潰大哭也不讓人碰他的狀況,或許第一次進入較為挑戰性的遊戲場,我們可以先跟著孩子走一圈,確認好雙方等待地點、哪些遊具好陌生可能需要陪伴,會更安心。(延伸閱讀:從遊戲提升孩子的適應力—學齡前階段,促進孩子感覺統合的好處和方式 )
如果孩子很害怕攀爬網,我能怎麼幫忙他再去嘗試?
通常孩子害怕攀爬網,比較少是身體能力無法配合,比較多是害怕高度(刺激感)、以及繩索縫隙大難有安全感,我們可以用以下方式試試看:
1.嘗試攀爬時請盡量選擇人少的遊戲場或時段。
2.可以先在高度較低的繩索平行移動,配合一點小遊戲,像是在繩上追逐大人、綁小東西在繩子上要去拿取。
3.可以跟在孩子後方或站在繩索下方,讓他知道腳滑、手滑時,下面還有個墊背的。
4.一次一個小目標或任務,可以降低孩子必定要爬上高點的焦慮感,像是:我們一起爬過去摸那顆球,你先爬,我隨後。
或是孩子比較多時,你可以讓其他孩子引導,像是:我們是一個隊伍,隊長你排第一個,XX你是第二個,我是最後一個,我們排成一排出發吧。其他孩子排在前方時,孩子可以跟著其他人的手和腳和方向,他會更安心去挑戰;若需要幫助,則可以呼喊隊長回頭幫忙,這樣你們或許可以在原本孩子會懼怕的攀爬網上度過一些合作遊戲的時光。(延伸閱讀:玩出好關係—用肢體動作遊戲提升孩子的人際互動力 )
你可能也會想看…
「爸爸媽媽陪我玩!」—炎炎夏日,0-6歲居家避暑注意力小遊戲(上)
「怎麼培養孩子的專注力?」從動起來開始!—0~6歲孩子專注力的關鍵養成
「你玩具要跟人家輪流玩啊!」—怎麼讓孩子體驗到有安全感、自發的分享?
作者介紹
黃雅萱臨床心理師,曾任桃園療養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亞東醫院精神科兒童青少年臨床心理師,現為拾心心理治療所心理師。過去心力聚焦於醫療場域中有身心狀況的兒童,在成為母親之後,發現公園遊戲場對於孩子和親職的重要性,探訪不同的遊戲場適合怎樣的孩子與親職、能為孩子帶來什麼助益,同時關注孩子的遊戲行為與情緒狀態,期待對於孩子的觀察和回饋能讓我們更理解孩子,支持家長,讓遊戲成為親職溝通的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