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好眠師 姜珮(Peggy)
關於這點,我們先從睡前準備來下手。
我想請各位爸媽先想像自己是個小寶寶,你不會看時鐘、語言能力理解還有限,你要怎麼判別什麼時候是睡覺時間呢?喔~不~你可能連睡覺時間是什麼都還不清楚呢!
寶寶是透過爸媽的行為、部分的言語,
還有環境來理解事情,他們喜歡有規律、
有預期的行為,這能讓寶寶有安全感。
白天的睡眠驅動力比夜晚還弱,如果睡眠環境仍然和活動清醒時一樣明亮吵鬧,寶寶很難認知到「該睡覺了」。也因此,不少照顧者會用抱搖奶等方式來哄睡。這幾種方式之所以有用,除了具有高安撫的效果之外,也能很有效的「阻絕外在干擾」。畢竟一頭埋進照顧者的懷裡,也很難東看西摸繼續玩耍,這是很強烈的環境暗示。
睡前的準備
當然我們並不希望每次孩子入睡前都要照顧者抱搖奶,所以爸媽要建立一套睡前的準備,來「暗示」和「引導」寶寶知道是時候睡覺了。
這個準備叫做「睡眠儀式」,也就是在入睡前安排相同的場景、事件、順序,最佳的場景是臥房,寶寶的臥房應該要昏暗、涼爽、安靜。照顧者在接近睡眠時間時,就把寶寶帶進臥房,從事一系列溫和活動。(延伸閱讀:心理師媽咪系列 | 作為初生的母親,第一個月的凌晨。)
月齡小的寶寶可以是洗澡、按摩、唱歌、講話、換尿布、換睡衣、餵奶(放在睡眠儀式第一項)。較大的孩子著重在講故事、禱告、親子談話、換睡衣等…
夜晚的睡眠儀式大約是30-60分鐘,白天的睡眠儀式可以是5-15分鐘。依照孩子的月齡、照顧者的時間來安排。以11個月大的寶寶小睡難入睡的情況為例,我會建議小睡儀式至少要10分鐘。在做睡眠儀式時用言語告訴寶寶,現在爸媽幫你按摩、唸故事書,等一下就要睡覺囉!
睡眠儀式並不是做了就立馬見效,
他是一個需要長時間養成的習慣。
爸媽要有耐心,得要花幾天時間讓孩子知道睡眠儀式不是玩耍,而是要睡覺的準備。(延伸閱讀:「寶寶出生後,居然還有一個孕期?」—第四孕期的初生嬰兒怎麼安撫?(上))
這是我們執行計畫的前置作業,先建立寶寶入睡前的準備。當然,我們還是得回到小宓寶寶最主要的問題「白天小睡得哄睡,還有睡半個小時就醒」
白天小睡睡不好有關係嗎?
小睡是一天當中重要的逗點,當孩子在小睡中獲得良好休息,一整天的體能、情緒、飲食都能到更好的狀態。好的小睡對於夜晚也有加乘效果,白天睡得好,夜晚睡眠會更加穩定。(延伸閱讀:「寶寶為什麼連睡覺都要跟我黏緊緊?!」—搞懂分離焦慮,降低對睡眠的影響(上))
很多人以為小睡少一點,夜晚才能睡得好,
這個論點成立在已經睡飽的孩子身上。
當孩子已經累積了長期的睡眠債,
白天睡不好,只是讓夜晚雪上加霜。
許多家長都反應孩子睡30~40分鐘醒來(甚至20分鐘),情緒明顯焦躁不安,連帶讓爸媽十分擔心。我們先來看短小睡是如何形成?還有到底睡多短才叫「短小睡」?
短小睡的定義
好眠師的定義是50~60分鐘「以內」的小睡叫做短小睡,這裡要注意好眠師指的是3-4個月以上的寶寶,新生兒的小睡一般是20分鐘~2小時,我們先撇除這個族群。(延伸閱讀:「孩子從一出生就不好睡,一定是我哪裡做錯了…」—好眠師 Peggy建議孩子需要完整發展,而不是完美發展(上))
還有,在寶寶接近小睡轉換期時,也會有某段小睡比較短,這是正常現象。
所以並不是小睡短就代表睡不好,
我們在看睡眠時需要配合孩子的
日間精神狀況跟反應、
一天的睡眠時數、月齡等等來看。
比方說如果寶寶小睡短,但夜晚睡得很好,白天精神也不錯,就不需要太擔心。
看待睡眠問題時,都是整體來看,不需要每段睡眠都很「完美」才叫好。追求完美是美好生活的敵人,我們不需要為了睡眠的完美,搞得生活壓力很大,剛剛好就可以了。
你可能還會想看…
「要怎麼讓孩子知道該睡覺了?」—幫助寶寶建立睡前的儀式跟習慣(下)
「聽到嬰兒爆哭心好慌!」—當你越能辨識寶寶的哭,越能形成正向的互動循環。
心理師陪你看「零到一歲」| Ep05.睡眠—睡眠銜接原來是需要練習的?爸媽這樣做幫新生兒「好好睡」。
作者介紹
好眠師 姜珮(Peggy)為美國家庭睡眠學會(FSI) 修業完成及獲得認證之合格寶寶睡眠顧問,是台灣第一位由該學會推薦的FSI會員/ 國際睡眠顧問學會(IACSC)認證會員 / 好眠線上學苑 創辦人。好眠師提供正確且科學性的睡眠知識,改善並解決嬰幼兒長期夜醒、睡不夠等睡眠問題,已透過諮詢、課程協助上百位家庭建立健康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