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蘇菲.波斯威爾、莎拉.瓊斯、麗莎.米
「面對寶寶的跌跌撞撞, 父母該怎麼做?」—在界限與探索之間,陪伴 0-2 歲寶寶(上)
鼓勵寶寶多冒險多探索世界
當寶寶漸漸長大,我們也有過渡期要適應。我們已經習慣提供寶寶或是為寶寶拿他們想要的東西,在第一時間滿足他們的需求,有時至少會聽從他們的命令。但我們所扮演的角色也會帶來新的挑戰。面對年紀較大的寶寶,我們必須給他們更大的範圍,多鼓勵他們。
當他們學爬的時候,故意把球放在他們拿不到的地方,當他們在玩某個玩具感到挫折時,先不要管他們,不要讓他們為所欲為。也許他們會帶著怒氣看著我們,但當他們自己做得到時,通常都會很感謝父母。(延伸閱讀:不要急著出手幫孩子解決問題,5步驟陪伴孩子長出因應挫敗的本事 。(上))
父母可以很溫和地幫助他們認識挫折和沮喪,讓他們知道這些都是可以處理的。同時也讓他們知道有內在的資源可以克服難關。我們要讓寶寶學會獨立思考的樂趣,當我們讓他們獨立面對一切時,看看他們的應變能力。
貼心小叮嚀:即使是十二個月大的寶寶都有潛在獨立的本能,父母要學著放手。
令人驚訝的是,通常鼓勵寶寶盡量發揮潛力,多冒些風險,多獨立完成某項工作,多探索世界,遠離母親保護傘的人都不是媽媽。
媽媽對寶寶成長和獨立時的過程都是憂喜參半,也會比較保護寶寶或是緊抓住他們個性比較脆弱的部分。爸爸則通常都比較輕鬆以對,他們的角色有時堅強,有時則充滿挑戰。
這些各式各樣的角色代表兩股緊張力量的拉扯:想和媽媽永遠保持親密與安全的關係;但卻又得面對外在的誘人世界;以及由「爸爸」或第三者作為代表的誘人外在世界;那是一個冒險的國度,一方面要冒風險,但另一方面則又漸漸獨立。(延伸閱讀:心理師陪你看「零到一歲」| Ep06.學步—怎麼鼓勵孩子學走路?專家說關鍵在掌握PACE的4原則!)
貼心小叮嚀:當寶寶學爬的時候,故意把球放在他們拿不到的地方,當他們在玩某個玩具感到挫折時,先不要管他們,讓他們體會一下什麼是挫折和沮喪,讓他們知道這些都是可以處理的。
放手讓寶寶自己去成長
這個階段寶寶的彈性相當令人訝異。儘管一再失敗,他們想要繼續成長的動力卻讓人讚賞。有些寶寶在追求目標時比較有毅力,不屈不撓,能夠面對過程中所遭遇的挫折和不耐煩。
有些寶寶則對往前邁進成長顯得比較鬆散,或許是天性就比較缺少動力的緣故。他們會在每個成長階段逗留比較長的時間,直到完全準備好為止。當他們的父母渴望趕緊達到下個里程碑時,他們似乎對自己的步調很怡然自得。(延伸閱讀:「寶寶沒睡過夜真糟糕?!」—孩子的原始需求其實與社會期待並不同調(上))
貼心小叮嚀:寶寶一項令人印象深刻又感動的能力就是,可以原諒讓他們失望的東西和對象。
當事情不順利時,事實證明寶寶很有辦法能夠轉移注意力。如果他們無法做到某件事時,會很快找到其他可以得心應手的事。莉雅在九個月大時非常努力地學習爬行,但卻功敗垂成,因此感到非常挫折,士氣低落。但她並沒有哭,她突然指著唾手可得的玩具,然後捉住它發出雀躍的哭聲,好像那是她夢寐以求的東西。
同樣地,當寶寶和爸爸或媽媽處不好時,她也會把焦點轉移到另一位對象身上,包括阿姨、其他家庭成員或是友人,甚至是完全陌生的人來獲取最佳的結果。(延伸閱讀:孩子,你為何無理取鬧?解讀小孩哭鬧的原因)
這些衝動對他們都有很大的幫助,也就是開始運用現有的資源來做事,至少可以幫助他們度過困難。
自然而然地,我們不會期待或希望寶寶能夠盡量避免遇到所有的挫折或是逃避困難,但如果可以稍為喘一口氣的話還是很好的。
寶寶另一項令人印象深刻又感動的能力就是可以原諒讓他們失望的東西和對象。前一秒鐘他仍覺得很麻煩,氣沖沖對著它大吼大叫的玩具,後一秒鐘寶寶可能又把它撿起來又親又抱。
本文摘自:0-2歲寶寶想表達什麼?
出版社:心靈工坊
博客來連結: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544915?sloc=main
你可能還會想看…
「面對寶寶的跌跌撞撞, 父母該怎麼做?」—在界限與探索之間,陪伴 0-2 歲寶寶(下)
如何在學校中協助「內向」孩子的發展?這幾種策略讓內向者感覺受重視
心理師陪你看「零到一歲」| Ep04.初學語言—怎麼教寶寶說話?嬰幼兒其實具備這個超強語言學習能力!
作者介紹
蘇菲.波斯威爾 Sophie Boswell
牛津大學學士(Oxon),學士後研究,為心理治療組織(MACP)的會員,擔任兒童心理治療師,曾在倫敦的塔維斯托克診所受訓,現居住在倫敦,有兩個小孩。
莎拉.瓊斯 Sarah Gustavus Jones
擁有碩士學位,為心理治療組織的會員,於大奧蒙德街醫院(Great Ormond Street Hospital)擔任兒童與青少年心理治療師,為倫敦的塔維斯托克診所客座講師與座談會領袖。她曾在學校擔任青少年諮詢,目前的研究集中在五歲兒以下和他們父母的短期諮商。她有兩個幼兒。
麗莎.米勒 Lisa Miller
為牛津大學學士,為心理治療組織的會員,是幼兒諮商專家和青少年心理治療師,曾擔任倫敦塔維斯托克診所幼兒及家庭部門的主席。她也擔任《嬰兒觀察國際日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ant Observation)的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