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蘿菈‧馬克罕博士(Dr. Laura Markham)
譯|Cindy
編|Leah
「如果一整個世代的爸媽都深愛孩子
這將改變下一代的想法,
進而改變這個世界。」
    —查爾斯.雷森 (Charles Raison)
與孩子的情緒對焦,和平育兒分成三個部分如下:
1. 爸媽絕對會調節自己的情緒。
2. 爸媽會把「維持和強化親子連結」當成第一順位。因為這是孩子會想配合的唯一一個原因。
3. 爸媽會無條件地愛孩子。不會採用「撤回愛」或其他懲罰技巧來控制,或是用獎懲的方式來操控孩子。爸媽反而會把自己視為教練,給孩子愛的指導,讓孩子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甚至是行為。
下面是10個在家練習和平育兒,不懲罰的方法:
若你並不確定這是不是個好主意,答案是懲罰會損壞親子間的關係,這會使孩子認為自己很糟糕(進而表現得很壞),也會妨礙孩子自律能力的發展。你的目標難道不是幫助孩子感覺和表現得更好嗎?(延伸閱讀:不斷打擊自我的「惡性羞恥」是什麼?又是如何發展出來的?)
1. 想要與孩子的情緒對焦,和平育兒—請從調節自身情緒做起。
如此一來,你就能成為理想中寬宏大量又有耐心的父母,每個孩子都值得擁有這樣的爸媽。
2. 根據「是否會拉近或耗損親子關係」這點來評估所有教導方式。
最有效的教養策略就是跟孩子建立緊密的關係,認為與父母有所連結的孩子自然會想取悅父母。要想想愛的教導,而非懲罰,懲罰會破壞親子間的關係,最終引發更多不良的行為。愛的教導是要設下底限且有必要增加期望,但是要用同理的方式幫助孩子專注改進自身行為,而不是對父母生氣。
3. 透過加強親子關係連結開始一一修正。
切記,孩子會在認為自己很糟糕以及與爸媽斷開連結的時候表現出不良的行為。
- 
低下身子與孩子平視:「你希望弟弟走開,所以推他。
 我們不可以推人,這樣會很痛!要跟弟弟說『請走開!』。」
- 
抱起孩子:「你很希望能夠再玩久一點,但是該上床睡覺了。」
- 
用關愛的眼神看孩子:「你現在的心情很不好,覺得很煩。」
- 
把手放在孩子肩上:「你不敢告訴我你偷吃餅乾的事。」
5. 在有必要設底限時別猶豫,但要運用同理心。
爸媽當然需要強制施行規定,但你也能認同孩子的看法。當孩子感到被理解時,就更能接受父母所設下的限制。
- 
「你感到非常生氣和受傷,但是我們不該咬人。來,用你自己的話跟弟弟說說你的感受。」
- 
「你很希望能夠再玩久一點,但是睡覺時間到了,我知道這讓你很難過。」
- 
「你不希望媽媽說不,但答案就是不。我們不會跟彼此說『閉嘴』,但是有難過和生氣的感受並沒有關係。」
- 
「你很害怕,但是我們一定要誠實的對待彼此。」
5. 在任何會有生理危險的情況中,要立即介入並設下底限,同時透過強調來產生連結。
- 
「我們的規定是不能打人,你可以在不攻擊妹妹的情況下,跟她說說你想要什麼,還有你的感受是什麼。」
6. 孩子會出現反抗行為永遠源自不良的親子關係
若家中孩子不接受爸媽的指示(「我不管你說了什麼,你管不了我!」),那一定代表這段關係不夠緊密到能使用這種教導方式,我們偶爾都會遇到這種情形。在這個時候,要停下來好好思考該如何拉近親子關係,而不是如何使孩子「在意」,把情況變成一種權力鬥爭只會加深親子間的裂痕罷了。
7. 避免使用「暫時隔離法」,這會引發更多不良行為。
「暫時隔離法」永遠比打孩子來得好,但這只是另一種放逐和羞辱的懲罰,放任孩子孤身管理自己糾結的情緒,進而損壞情緒智力。這樣會耗損而不是拉近親子間的關係,還會引發權力鬥爭。唯有等孩子年紀大一點才會有效,這是一種比身體鍛鍊更人道的霸凌。請點此深入瞭解「暫時隔離法」為何沒有用的資訊。
8. 如果爸媽的做為跟後果有關,則後果不會是個好教材。
讓孩子嘗到苦果乍看之下很合理:孩子做了(沒有做)一些事並從後果中學到教訓,當這自然而然發生時,會是一個很棒的學習經驗,但大多時候,父母會策劃後果,這樣任何孩子都會覺得後果其實是懲罰。
若爸媽跟後果無關(好比孩子不讀書然後考試不及格,或是不刷牙然後蛀牙),還能應付壞結果,孩子就能透過承受自身行為的後果學到許多東西。(延伸閱讀:小孩打人怎麼教?研究指出懲罰並非真的有效,那怎麼做算是懲罰?又該怎麼教?)你當然不會希望還有第二次,也不希望孩子把自己看作一個考試不及格和蛀牙的人,而且孩子已經意外學到一課了。我自己的看法是,若孩子有辦法不得到這種教訓的話會更有效,但是以最後手段來說,我們絕對都會從出錯的事情中學到教訓。
不幸的是,大部分家長把「後果」當作懲罰,這樣孩子並不會認為後果是自身行為所造成的(「我今天忘記帶午餐了,所以我很餓」),而是父母咬牙切齒口中的威脅:「如果我必須掉頭回到家裡幫你拿,那你就會遭殃!」若是由爸媽對後果負責,那後果就不是孩子自身行為所造成的,只是懲罰而已。
如果孩子認為後果是懲罰且幾乎每次都是的話,那後果就不會像能鼓勵優良行為的正向教養那般有效。應該把後果視為對付孩子的最終手段以及爸媽必須想出其他策略的訊號。
9.想辦法說「好、你可以」而不是說「不、不可以」,因為你傳達給孩子的感覺很重要
如果爸媽用關愛的態度提出要求,孩子就幾乎會遵從爸媽的每一項要求。因此,即便是在設定界線的時候也想出跟孩子說「好、是、可以」而非「不、不可以」的方法。
孩子會用跟你一樣的寬容,予以回應。
10.爸媽對待孩子的方式會決定孩子對待自己的方式。
若爸媽對孩子嚴厲,
孩子就會對自己嚴厲。
若爸媽在愛孩子的同時
確保有設下適當的底限,
孩子就會發展一種能力,
對自身行為設下嚴格但自愛的底限。
諷刺的是,嚴厲的教養和懲罰會妨礙孩子發展自律的能力。(延伸閱讀:嚴格管理就可以教出聽話又乖巧的小孩?—嚴格教養對孩子的7個負面影響)
內化嚴格的聲音不僅會使孩子甚至是大人感到不開心,也產生不了什麼效用,沒有受到愛的教養的孩子絕對學不會有效自我管理的能力。
若我們因為自身所受的教養方式而對自己嚴厲,那我們的回應方式就會是叛逆(我們暴飲暴食多少次了?)或是折磨自己:很努力要當個好孩子,但卻感到越來越憤怒並痛打所愛之人,或是不讓自己喘口氣,最後整個人崩潰。(延伸閱讀:「我不是沒意見…只是我不想吵架」—負面親子關係對女孩們的5種破壞性影響(下))
若我們因為從自家父母身上學到對待自己的方式,進而接受自己愛的指導,讓我們能夠設立目標並運用自律能力去達成。
愛的指導及正向育兒
會引導孩子發展邁向所有育兒方式的終極目標:
孩子自身的自律能力。
【看更多實用的育兒文章,請見蘿拉博士的教養經典】
《與孩子的情緒對焦:做個平和的父母,教出快樂的小孩》
《讓手足成為一生的朋友:做個平和的父母,教出快樂的小孩。與孩子的情緒對焦二部曲》

【購買情緒對焦1】
博客來: https://pse.is/QCWX5
TAAZE: https://pse.is/SPHS8
金石堂: https://pse.is/UPR3Z
心靈工坊: https://pse.is/RQ6UV

【購買讓手足成為一生的朋友】
博客來: https://pse.is/x3hr2
TAAZE: https://pse.is/txsey
金石堂: https://pse.is/ts92y
心靈工坊: https://pse.is/wynz2
你可能還會想看…
帶小孩前,先跟自己和解—療癒受傷的心,終結代代相傳的家庭暴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