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方可廷諮商心理師
真的有恢復到正常生活了嗎?
地震在孩子的世界到底如何感受、理解或延宕發酵?
家長要如何協助孩子一起從餘震中修復身心與生活呢?
地震除了環境上處於搖晃不安的狀態,東西碎裂的聲響、
身體失去平衡或掌控感之外,
心理上的恐懼與擔憂都有可能隱隱在後續的生活中產生影響。
聽到不少家長說,地震後孩子的情緒不穩,打亂了原有作息,情緒起伏特別大。這些有可能是孩子在經歷驚嚇與恐懼後的一些創傷反應,我們需要更加了解孩子的狀態,並在這時給予孩子更適切的關心與穩定的加倍陪伴。
驚嚇後孩子可能的反應?
對嬰幼兒來說,他們透過身體去感知這世界,伴隨這發展階段表達能力的有限,對嬰幼兒而言更難好好的把感受到的恐懼釋放出來,唯有透過身體來反應出內心的不安,例如:吸允手指、躁動、無緣由的哭鬧不安、難安撫、對環境聲音特別敏感,容易有過度警覺的反應等。對開始較能言語表達的大孩子而言,可能會有反覆訴說與災難、死亡、害怕相關的事情,情緒不穩,入睡困難、惡夢、尿床、生活作息混亂等。無論是什麼年齡的孩子,都可能在這時展現突然的情緒異常、明顯的退縮或更劇烈的分離焦慮,即便本來可以自己完成的事情,也可能特別想要家長陪伴。
復原的3不3要:
- 避免NG言語:
家長的「沒事、不要怕」或許不單單起不了安撫作用,可能還會把孩子嘗試想表達的情緒又壓回去。除此之外,我們也要避免對孩子做過多絕對的保證,
例如:「爸爸保證一定會沒事、你絕對不會受傷、
這晃完就結束了、不會再地震了」。 - 避免暴露在過多資訊:
電視不斷轉播各種災難相關的報導,即便只是聲音沒有影像,長時間的播放也會讓孩子感受到在恐懼與不安之中。大人之間的言語也需稍加注意,有許多親戚同住的環境中,容易因彼此擔心而不斷重複一些叮嚀的言語,過多的提醒配上焦躁的語氣,其實是不斷加深地震後的緊繃與恐懼。 - 避免全然的未知:
人對於摸不透看不著的未知恐懼最大,心理會啟動防衛機制來避免自己陷落在未知的恐懼中,所以我們不斷壓抑、否認、抵抗。(延伸閱讀:面對「未知」的恐懼,爸媽可以怎麼做?從替孩子建立生活常規開始。)透過適度地建立一些邊界感以及具體可行的回應方式,
正面討論恐懼並認識地震是最直接的方法。
三要:
- 要正視情緒、替孩子說出情緒:
無論孩子在哪個發展階段,家長替孩子說出情緒與感受對孩子的心理發展很是重要,例如「你現在一定很害怕」、「媽媽看到你在發抖,是不是很緊張」、「是不是擔心又晃晃,要我多陪你一下」。(延伸閱讀:「怎麼強化孩子理解自己情緒的腦迴路?」—與孩子的情緒對焦,是形塑大腦的重要方式。)我們也可以透過一些象徵性的遊戲來具象化孩子內心的恐懼與不安,
例如:遊戲、繪畫、說故事、角色扮演等。過程中,建議多用「描述性語句」例如:「我看到這裡有好枕頭跟被子蓋著這隻恐龍」與「開放式問句」例如:「這隻狗狗怎麼一直躲在桌子底下,他怎麼了?」來引導孩子把內心的感受投射在外在事物上,這樣比起要孩子直接說出自己的感受來的容易。
在陪伴遊戲的過程中,親子關係是不可或缺的安全氣囊,
讓孩子在安全的關係與空間中有連續性的情緒經驗,
能更完整的表達內心的感受。 - 要認識地震:
我們除了給予孩子安撫之餘,也需要主動讓孩子了解地震是什麼?地震之前,可以怎麼防範準備?地震當下,能做什麼?這些衛教知識絕對不是給孩子看看教學影片或幾本繪本就好,而是陪著孩子一起討論內容,一起動手準備地震防災包,陪孩子一起尋找家中的安全避難點,並一起演練「趴下、掩護與穩住」。這些都會把未知的恐懼轉化成有具體應對策略的力量,帶來安全感。 - 要給予安全感:
身體、節奏、穩定這三元素對增加孩子的安全感是關鍵。
例如:身體的接觸能直接感受到連結與安定,可以在孩子身上從頭到腳輕輕的按摩,由內往外,上往下,邊按邊協助孩子把注意力回到身體感知,透過家長的言語,例如:「捏捏肩膀、手臂、轉轉手腕、揉揉胸口,按按肚子」,協助孩子與身體重新連結。律動與節奏更是調節壓力的好幫手,增加生活中能有這元素的活動,例如:散步、運動、音樂。最後,穩定生活結構,維持本來的日常作息、人際互動、遊戲、課程等,避免有過多的異動,會更能協助孩子恢復生活感與安全感。
你可能還會想看…
減少親子衝突的關鍵—聆聽小孩行為失控底下的心聲「爸媽,請愛我、傾聽我」。
孩子愛搗蛋怎麼辦?試著找出孩子的焦慮:10種爸媽容易忽視的焦慮症狀
作者介紹
方可廷諮商心理師,一個不斷想從限制中找自由的人兒。身兼美語老師與諮商師,在教育與諮商的路上,想給孩子更多的彈性與自主,讓他們除了學習之外更是培養自我價值與創造力。從醫院實習、在校輔導、社福機構到精神科診所的經驗中,深刻感受到我們都在衝突與矛盾中渴望被理解。願為心靈留一隅空間,好好被聽,好好訴說。讓文字成為青鳥,傳遞滋養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