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是遇到塞車,趕緊退票。趁著某一週要去中部演講,
我早早就訂好了勝興車站A路線,得意洋洋地和孩子說,這次是回程從中部過去,不怕塞車了。
早上演講完,先生和孩子過來和我會合,正在吃飯時接到鐵道自行車工作人員的電話,問我有沒有還要不要參加行程。
「誒…我不是訂明天的嗎?」
「你是訂今天現在的A路線喔。」
當下晴天霹靂,再度錯過,一邊退票,一邊超級懊惱,自言自語說:怎麼會看錯日期呢?」
這時我們家弟弟說:「媽媽,你不要一直想錯的地方,就會好一點了。」一邊吃著飯的他泰然自若。
「如果還會一直想,那就『冥想』就會好一點喔!」這是他看卡通學來的。
我當下很驚訝、也蠻感動孩子來幫助我調整心思,讓我不需要自責,畢竟鐵道自行車也是他們很期待的。(延伸閱讀:「你怎麼突然變勇敢了?!」—獨立,是因為帶著安全感前進。)
我也能包容孩子不小心的錯誤嗎?
我必須很汗顏地說,我還是會因為他們打翻東西、沒帶東西而皺起眉頭碎念,心裡想著到底為什麼會這麼粗心。
然後我發現,對孩子或是對我自己,有時就是用了同一套標準。(延伸閱讀:童話故事裡的教養智慧|對孩子發完脾氣感覺好糟糕,該怎麼看待跟處理這種衝突呢?)
我很謝謝弟弟讓我感覺好多了,哥哥也接話說:「那我們就去科博館呀!」兄弟一起說好。
孩子們很快找了替代方案,我整個笑了出來,彷彿是我平常在演講時和聽眾們說明的步驟:
-
聆聽理解情緒
-
協助處理情緒
-
冷靜後共同思考替代方案
我想讓孩子知道這份對人的體諒,
會讓被照顧到的人感覺到溫暖。
然後也想提醒身為母親的我,
在陪伴孩子適應這個社會同時,
也能夠涵容孩子各種失誤背後的心情。
許多大人都曾經是那個把外在的過度批判,內化成性格中的自責,在挫折中必須花費許多力氣處理自己的情緒,才能好好正視眼前的困難的全貌,也許有的時候並沒有那麼難,難的反而是需要從自我貶抑中走出,才能看見自己的「可以」。(延伸閱讀:「怎麼強化孩子理解自己情緒的腦迴路?」—與孩子的情緒對焦,是形塑大腦的重要方式。)
我再次相信,成為母親是一路學習的過程,孩子也教會我們很多、很多。
你可能還會想看…
「沒關係,這都沒什麼好難過的。」—當你著急安慰孩子,可能會錯過真正的理解。(上)
「怎麼養出性格穩定又健康的小孩?」—從艾瑞克森的社會心理發展論看0-6歲的成長任務。
「你的孩子都很優秀嗎?」—比起優秀,我更希望孩子成為能為自己找到方向,且能對自己負責的人。
作者介紹:
曾心怡臨床心理師、初色心理治療所副所長台大心理系及研究所臨床心理學組畢業,台灣大學學生輔導中心兼任臨床心理師。曾任台大醫院臨床心理中心、精神醫學部資深專業臨床心理師、台大醫院生產事故小組委員。是臨床心理師,擅長婦女身心健康,情緒與壓力調適,伴侶與婚姻諮商,精神疾患之心理衡鑑與心理治療;也是兩個男孩的媽媽,帶男孩的爸爸媽媽一起認識你家男孩。
FACEBOOK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