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薩拉.奧克威爾-史密斯(Sarah Ockwell-Smith)
「寶寶沒睡過夜真糟糕?!」—孩子的原始需求其實與社會期待並不同調(上)
我知道你一定會困惑,幼兒園裡會有什麼獵食者來吞掉小孩呢?
大自然再聰明,也沒料到人類會進化得那麼快,因此,我們現在仍然使用著人類原始祖先賴以確保安全的反應機制。試著想像一下,嬰兒經歷睡眠週期的速度是成人的兩倍,這意味著他們在夜裡醒來的次數至少是我們的兩倍。
事實上他們大約每二十五分鐘進入一次淺眠狀態,
這意味著他們每二十五分鐘便可能因為受到驚擾而清醒過來。
此外,與成人的大腦相比,嬰幼兒的新皮質發育嚴重不足,這個部位負責理性與分析思維、調節情緒反應,意思也就是他們還不具備情緒自我調節的功能,或者如同睡眠訓練師喜歡稱為「自我安撫」的能力。主流書籍中提到的「自我安撫」簡直就是一個神話——這個神話讓父母可以放心地忽視寶寶的需要,變得自欺欺人。
要促進嬰兒的情緒自我調節,真正的關鍵在於在嬰兒需要的時候便有所回應,
這麼一來,隨著時間推移,當大腦的神經連結逐漸發展成熟時,
將會形成真正「自我安撫」所需要的迴路。
最近的研究顯示,十五個月大的孩子之中,至少有三分之一仍然經常醒來,而「睡到自然醒」這件事對大多數孩子來說要到兩歲以上才會成為發生。(延伸閱讀:「寶寶為什麼連睡覺都要跟我黏緊緊?!」—搞懂分離焦慮,降低對睡眠的影響(上))
如果半夜醒來在幼兒時期是如此普遍,為什麼我們會認為嬰兒與幼兒無法睡過夜是個問題?為什麼那麼多人對嬰幼兒的睡眠習慣提出各種疑問,並採用根本不符合孩子需求的做法,試圖「解決」他們的睡眠問題?甚至連NHS(英國國民保健署)的網站上也建議哭泣控制法,這與他們自己「小孩六個月大時,你才能指望他晚上睡過夜」的呼籲自相矛盾。
不過,多達一半的五歲以下幼童會經歷半夜醒來的時期,這麼說來,多達半數的幼童有這樣的現象,代表兒童半夜醒來是正常的,根本不是「常見的睡眠問題」。(延伸閱讀:「我都快累死了,小孩晚上還不肯睡…」—協助孩子面對睡覺前的焦慮和恐懼(上))
可悲的是,我們的社會對嬰兒正常的行為抱持著錯誤的期望,我們企圖改造嬰兒,對他們進行睡眠訓練,提前讓他們斷奶,給他們吃「飢餓嬰兒」配方奶粉,讓他們睡久一點,我們按照嬰兒專家的指示訓練嬰兒「繼續睡下去」,然而,有「睡眠問題」的並不是嬰兒,他們這樣的睡眠是很正常的,很簡單,他們「睡得像個嬰兒」。
與其嘗試改造嬰兒,我們不如把這當成是重新修復自己的契機?
如果我們的期待比較符合現實,我們就會意識到,真正需要的不是去訓練嬰兒與幼兒,而是重新為父母建立起一個支持的網絡,就像有人說的「鄰里」守望相助。這個問題確實是屬於成年人與社會的層面,真正需要解決的是什麼呢?我們需要看重擔任父母是一項多麼艱鉅的任務。
我們需要盡可能地支持父母親,讓他們能夠集中心力去做最重要的事情——撫養嬰兒。
我們如何重新對母職賦予重視,並提供其亟需的支持與看重,我深信那是人類曾經賦予過的。
我們如何讓官員們與立法人員明白,家庭真正需要的,是社會可以支持它「僅僅只是一個家庭」。
首先,我們需要從改變期望做起,於此,幸運的是,科學站在我們這邊,不久之後,我們將不可能再忽視研究的結果了。身為母親,我們也有機會從基礎開始溫和地進行再教育,我稱之為「母親革命」,這是一場將力量還給母親的革命,當世界上的母親們重新擁有屬於她們的力量時,我相信她們將能做任何事情。你願意加入這場革命嗎?
你可能還會想看…
睡前儀式時和寶寶進行有品質的對話,會對孩子未來的智力發展有很大的幫助。
「寶寶睡眠時間不固定怎麼辦?」—規律作息,會比固定作息來得適合多數家庭。
作者介紹
薩拉.奧克威爾-史密斯(Sarah Ockwell-Smith)是一位著名的育兒專家和受歡迎的育兒作家,她熱衷於撰寫關於育兒心理學和科學的著作。薩拉專門研究”溫和育兒”(她常被稱為這一運動的創始人),以及社會對兒童的無意識歧視現象。薩拉已經著有15本書籍,這些書籍已被譯成30多種語言,銷量超過50萬冊。她最新的作品《如何培養青少年》將於2024年7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