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劉宇庭 諮商心理師
許多用心的父母在教養過程中最大的挫折之一,
就是怒氣當頭時好難用自己想要的方式與孩子互動,
因此對自己生氣、失望。
但情緒來臨時就只能要求自己保持平靜才是正確的方式嗎?會不會當我們越是努力控制情緒,反而把展現脆弱互相支持的機會往外推,也不知不覺讓孩子難以在我們面前展露真實的感受呢?
其實,正是在這個時刻,我們能透過展現真實以及好好應對情緒來讓孩子理解,身而為人我們都會有情緒,不需要感到羞恥挫敗,而是能夠透過理解自己的情緒、練習應對方式,陪孩子一起從脆弱中長出接納情緒的勇氣。
對自己情緒反應的探索與理解應對、以及做彼此的支援
要做到這件事並不容易,首先我們必須好好地看見自己,
爸媽們可以試著先問問自己,
當我開始生氣時會有哪些徵兆與表現?
例如感覺到呼吸變急促、體溫升高、身體變得緊繃,可能伴隨著說話聲音變大、煩躁到不想聽對方說話、開始口不擇言等等。
我們可以先試著標記哪些行為是我「不想要」發生的,再試著用1到10分評估,例如我不想要每次都口不擇言大罵小孩,大概生氣超過8分時我可能就控制不住。(延伸閱讀:「崩潰小孩一出現,我的理智就斷線…」—一起學小孩人生中的大功課:情緒的自我調節(中))
這裡有一個很重要的提醒是,當大罵的行為會出現表示8分時我已經很難控制自己不這麼做,所以我們需要再往前一點點,看看7分時會有哪些徵兆跟行動,例如7分時我會發現自己牙關咬很緊,說話開始變得很大聲。而當我們注意到自己已經在7分的位置上,就需要採取行動阻止怒氣升溫,例如暫時離開現場、洗把臉冷靜。
如果可以,請記得爸媽們可以成為彼此的支持與支援,互相理解對方何時需要先暫停冷靜下來(幾分、以及有哪些行為表現和徵兆),提醒對方並在這時候接手與孩子互動的位子。(延伸閱讀:拆解情緒包袱,輔導老師帶你跟孩子一起練習非暴力溝通(上))
為此雙方必須要有共識,這個共識需要在事前就定下來,
而不是在生氣的當下才提出你現在先去冷靜,
很可能會讓對方在情緒當頭下感覺自己被另一方責怪,
效果就沒那麼好。
當你已經做到在7分時暫時離開,已經是很不容易的第一步了,接著下一個提醒是,請不必要求自己要馬上冷靜下來回去跟孩子溝通。我們一樣可以在事前評分,當生氣將到幾分時適合溝通,例如3分時我還是會有點生氣,但至少不會越想越火大。(延伸閱讀:經驗情緒就像火車過隧道,除了通過別無他法。」—當你這麼做,有助培養孩子的情緒韌性。)
給予自己充分的時間調整好了再回來,
當我們尊重自己需要時間冷靜和消化時,
也能教給孩子尊重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不會因為沒能馬上冷靜而過度責備自己。
最後提醒所有的評分討論都盡量在心態平靜可以更具體思考討論時進行,定下的分數也可以隨著每次不同的經驗回饋來修正,以更符合我們當下真實的狀況。
你可能還會想看…
「我很擔心如果自己犯了錯,會變成孩子的家庭創傷。」—當爸媽可以面對錯誤,往往會成就更好的關係。
作者介紹
劉宇庭諮商心理師。認為世界上每個人每件事都是複雜多元的立體拼圖,身為當事人、家長、教師都有屬於自己不同角度的一片拼圖,而身為心理師的社會責任,也包含提供心理專業角度這片拼圖。期待透過更多不同視角的交流,讓我們都能找到守護孩子身心健康、也不過度犧牲自己的方向。
經營粉絲專頁:下班心理師、Podcast:心理師下班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