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嘉霙助產師
某些事件在我們的生命中發生了,好難受、好想找個人說說話,
將自己的際遇與心情好好地傾訴出來;不需要顧慮、不需要隱藏、不需要防備,
也不需要在意別人如何看待自己;能放心吐露所有想法與感受,
像個被無條件疼愛的孩子,在溫暖的懷抱中真實地做自己。
類似的感覺,在成長過程中,我們可能都曾有過。
在感情生活中,經歷了痛苦與心碎;
在工作職場中,遭受不正當的待遇或壓力;
在家庭中,出現難以承受的衝突或破裂;
無處抒發或治療這些苦痛。
小產經驗也是一樣的;
它如此普遍,卻又如此難以好好抒發。
面對不那麼熟識的朋友或同事,擔心說出來造成對方不知所措,也擔心接收到的反應讓自己更傷心;面對親密的家人或伴侶,擔心我們的反應是否會造成對方過多的負擔,也擔心對方能否承受或消化這些情緒。
因為這些心情及感受,可能是一陣陣的,
可能會反覆來了又去、去了又來,
甚至是看不見終點的;
連我們自己都不能確定,
這些狀態究竟會持續到什麼時候。
然而,若我們將這些都壓抑在自己的心中,沒有適當的疏通管道,那麼傷口並不會真正的被清理及癒合;雖然每日的生活看似無異,但這些未被抒發出來並妥善梳理的心結,可能會不自覺地在未來的人生中牽動著我們。(延伸閱讀:「這件事情怎麼會發生?我該怎麼辦?」—關於小產,讓我們一起走過這些身心調適歷程。)
鼓勵曾經歷小產的您,在適當的時空,選擇您心中合適的人(或合適的方式),將您所經歷的這些經驗、以及所有的感受與想法,完整、坦誠、不帶保留地傾訴出來。
適合傾聽您傾訴的這些人,也許是親密的伴侶、家人、摯友,或是合適的心理諮商人員;這些人最好具備溫暖與寬容的特質,在傾聽時盡可能完整地接住您的想法與感受,以平等心包容、不帶任何評論,讓您能放心訴說一切。(相關資源:愛兒學推薦心理師)
您是傾訴者,對方是傾聽者,
兩者是互相信任與合作的;您們兩者都很重要,
可以一起梳理整個小產的經驗。
而傾訴的內容,包括產前、產中、產後的各個面向。
例如:小產是如何發現的、有哪些徵象或情況發生、當時做了些什麼、有過什麼討論、如何選擇小產的方式、產程及小胎兒生出的過程、生產後經歷了什麼、當時的狀態如何、一路上有哪些看見與聽見、自己是怎麼想的、與伴侶或是周遭親友的互動如何、生活有什麼改變、後來有哪些變化、怎麼去回想或去看待這次經歷…等等;除了上述的舉例,還有更多的面向,請盡可能地將您的經歷完整訴說出來。(延伸閱讀:感到緊繃、焦慮?爸媽必備且每天都能派上用場的五招正念法)
在傾訴的過程中,
您可能會有不同的感受或情緒浮現,
請完整地將它們釋放,
接受自己所有的身、心狀態,
對一切不帶任何評判。
不用刻意去壓抑或是轉移注意力,也不用刻意去聚焦或是沉溺其中;就讓它們自然如實地浮現、冒出水面,我們願意接受它們、讓它們自然呈現。試著去觀察這些身心反應,也許您會發現,它們如同海浪一般,來臨、逐漸到高峰、然後漸漸平息,一陣一陣、一波一波,而終究會退去。
也有些人選擇傾訴的方式是書寫;透過寫日記、寫文章、寫書,也可以梳理自己的經驗與心情感受。請記得,真切如實地為自己而寫,而不是為讀者而寫,這是您親身的人生經歷與感想。(延伸閱讀:「該怎麼撫平痛苦?」—寫封信給情緒吧!明確表達內心痛苦有助情緒的緩解。)
有時候藉由書寫,作者本身似乎也得到了療癒,並帶給同樣經歷小產的女性及家庭讀者們療癒的力量。我想,這是在願意將心敞開之後,願意分享自身的經驗與轉化,能帶來彼此的連結與互相支持的能量循環,是很溫暖且善良的能量循環。
嘗試去將您的小產經驗
(甚至是其他人生中的重大事件)完整的傾訴出來,
一面釋放、一面梳理;很可能在這個過程中,
我們會發現混濁的思緒漸漸越來越清晰,
自我療癒正在悄悄發生。
你可能也會想看…
「坦然面對,反而會讓我們的心更自由」—請留給小產後的自己,足夠的復原時間。
作者介紹
高嘉霙助產師。助產者是女性及家庭的好夥伴,嘉霙在助產生涯當中原本沒有太多與小產家庭接觸的機會;從2019到2022年,四年的期間她陸續經歷了五次的小產,讓她了解到實際經歷小產過程的女性可能有的感受、情緒、想法及其所帶來的意義。也是這樣的因緣,讓她發願結合個人、女性及助產者的特質,希望能入心療癒,傾聽與陪伴更多有類似經驗的女性及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