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嘉霙助產師
她說:「承認自己的狀態,我覺得反而鬆了一口氣。」
在這一端的我看見這句話,也跟著輕輕嘆息。
是的,真的是如此。與其戴上沒事或堅強的面具來面對其他人,其實表露真實的狀態,反而更能協助自己坦誠面對小產過程。
然而,接下來她所說的內容,也讓我有蠻深的感觸。
「我都讓自己很忙很忙,沒有太多空閒,工作、加班、學習…大家找不太到我,轉移注意力是很好的方法。」
的確,許多經歷了小產的女性及家庭,會出現多樣化的情緒感受,有時這些狀態過於強烈而難以承受,或是自己選擇不去與這段經驗並肩共處。許多人常使用轉移注意力的方式,做很多事情讓自己忙碌、充實,似乎這麼做可以淡化小產後出現的各種情緒,似乎可以加速讓自己回歸他人眼中所謂的正常。(延伸閱讀:媽媽寶寶專欄 | 在背負母職重擔前行的同時,找到一份屬於自己的溫柔。)
當我們的心有所感受時,
不願意坦然接受的我們,
以各種方式轉移了難受的情緒;
然而在內心的深處,
糾結真的放鬆了嗎?
我們真的釋然了嗎?
不可否認,一時的轉移注意力,是讓自己從沉溺悲傷或執著的狀態出離的其中一種方式;然而我們也必須了解到,在日後適當的時機,將自身所經歷的故事、可能壓抑的想法及感受好好的抒發出來,是重要的、有意義的。(延伸閱讀:與寶寶的相遇—從自己、孩子到家庭和外面的世界。)
小產,並不會生出一個將來會成長、會需要照顧的寶寶;在我們的文化當中,人們也不擅長好好的釋放與接住失去胎兒的情緒,因此許多失胎的家庭,常是自己默默的承受、消化這一切。
原本懷孕的消息默默的消失了;
後來小產的消息,好像一下就被忙碌的生活掩蓋了,
然而這一切,卻從來沒有被好好的面對與釋放。
不隱藏事實與感受
衷心的建議,坦然面對自己與他人,不隱藏事實與感受。
小產是常見且自然的事情,只是大部份的人選擇隱晦,所以小產議題如此隱諱。然而,當我們本身能先以自然心態面對,願意去讓家人、朋友、同事或上司知曉情況,才能讓接下來的我們有更多的時空去面對這件事實,去做可能的行程安排或身心安頓,而不是被日常緊湊的生活步調推著走,好像被迫需要盡快回到小產發生之前的日子。
主動且自然的流露,而非被動提防或等待別人的探詢。就像我們與人聊天時可能會提到,我的懷孕初期情況如何、我感冒了身體的症狀如何、我的家人最近因什麼原因過世了…等等訊息;同樣的,我們也可以坦然的提到,我最近小產了、我有什麼身體上的感覺、我這陣子的心情如何…等等。
坦然面對並不會失去什麼,
反而會讓我們的心更自由,
也讓身邊的人有機會給予我們更多的愛與寬容。
在剛經歷小產的這段期間,可能是心中感受最強烈的時刻;我們常常會一直想、一直想,想許多的「為什麼」、想許多的「怎麼辦」。悲傷、失望、不甘、無助、羨慕、疑惑、自責、擔憂…種種情緒與痛苦,常在我們的內心翻攪。
親愛的,如果你有這些情緒與想法,都是沒有關係的,請全然的接受這些時刻、這些部分的自己,接受這些感受與情緒。
好好的對待自己
鼓勵你,給予足夠的時間與空間與自己共處。(延伸閱讀:「情感上的親密」、「自我接納的感覺」是怎麼產生的?一起來看看腦神經科學怎麼說!)
寫日記,發呆,舒壓按摩,耍廢,大哭一場(或是很多場),思念小胎兒,心理諮商,靜坐,深呼吸,與人聊聊自己的狀態…都可以,都很好;只要你覺得能夠讓自己感覺放鬆,那就去做,好好的對待自己。
在失落的經歷中,哀悼是必須的過程,也是人生的一部分。失去胎兒之後,我們需要足夠的時空與自己或與親密的家人朋友相處;受傷的身心,每個人療癒的方式或速度都不一樣,不急著所謂「好起來」或「復原」。
而在宣洩之後,
我們可以試著在適當的時間與空間,
為這份生命過程做一次詳細的梳理,
好好的整理這份經歷。
當有一天我們的結解開時,並不會將這段記憶塵封、不再去看與去想,而是憶起或想起時,心情是放鬆且釋然的,能真心微笑面對。
你可能也會想看…
「流產了,該怎麼面對?」—助產師指出流產、小產,也是懷孕後的一個準備方向。
伊必測衛教推廣專題|「失去孩子以後…」—溫柔的看見流產的傷痛。
「這件事情怎麼會發生?我該怎麼辦?」—關於小產,讓我們一起走過這些身心調適歷程。
作者介紹
高嘉霙助產師。助產者是女性及家庭的好夥伴,嘉霙在助產生涯當中原本沒有太多與小產家庭接觸的機會;從2019到2022年,四年的期間她陸續經歷了五次的小產,讓她了解到實際經歷小產過程的女性可能有的感受、情緒、想法及其所帶來的意義。也是這樣的因緣,讓她發願結合個人、女性及助產者的特質,希望能入心療癒,傾聽與陪伴更多有類似經驗的女性及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