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米奇老師
「保護得太好,孩子反而長不大。」—練習適度放手,讓孩子接受「不是想要就一定會得到」(上)
3.看見過程而非關注結果,多鼓勵少讚美:
許多孩子不願意接受挑戰可能是因為曾經失敗而感到挫折,又常常只被要求結果卻沒被看到努力,導致這份挫折沒有機會消化、處理,久而久之,自我跛足,不敢前進。(例如:擔心比賽沒辦法得名,就放棄參加比賽)
大人可以做的是,將重點放在過程,
將孩子的付出說出來,給予肯定,
不要只有在獲得「完美結果」時大力讚美。
賞識、安慰孩子完成一項過程,跟獎勵、讚許孩子達成一個目標,感受大有不同,造就出來的孩子也有所差異。如果希望孩子放下「完美主義」勇於接受挑戰,就多把眼光放在過程中,鼓勵他的認真努力,避免用結果論來斷定他。
4.適度協助而不過度涉入:
如何放手是一門藝術,過猶不及,實在難為。完全不協助可能會讓孩子誤以為自己被我們放棄,過度涉入又變成「直升機家長」,造成孩子的依賴心、沒自信。該如何是好?
家長要對自己有信心,自己最了解自家孩子的特質,
加上稍微理解幾歲應該要有哪些能力,
在孩子有困難時,
一起腦力激盪解決方法或給予最低限度的協助,
並隨著孩子的身心發展逐漸撤除,孩子就能從關愛中感受到被信任,長出獨立自主的能力。(延伸閱讀:「孩子對份內的事總是心不在焉怎麼辦?」—讓孩子學會替自己的事情負責。)
5.傾聽不評價,接納而不拯救情緒:
遇到挫敗、事情不如預想時,孩子一定會產生負面情緒,此時,情緒需要被接住而不適合被拯救(幹嘛放在心上、沒那麼嚴重、不要想太多啦),想想我們大人自己遇到時,不也需要抱怨一下嗎?當你向朋友吐苦水時,會希望朋友勸你想開一點嗎?聽了只想翻白眼吧!
陪伴孩子時請評估情境,
我們總會擔心沒把孩子教好,
但並不是所有事情都需要建議,
有時他們只需要我們在身邊靜靜渡過情緒風暴,
過了就沒事了!
把舌頭勒住,省下勸說、講道理等進不去耳朵的東西,讓傾聽就只是傾聽。當我們願意單純接納孩子的情緒,讓他好好發洩,你會發現孩子神清氣爽,更有力量繼續向前行呢!(延伸閱讀:你允許孩子哭嗎?—哭泣是孩子處理與表達感覺的一種重要能力。)
6.視犯錯(失敗)為最好的學習機會:
最難以避免的挫敗就是認真付出之後卻沒有得到回報,尤其是參加各種比賽。其實我幾乎不鼓勵孩子比賽,因為結果往往都很殘酷,孩子信心常被打擊,我也跟著難受(原來是媽媽最脆弱)。可是當孩子願意參與比賽時,絕對大力支持,因為我知道,不論結果如何,對我們親子而言,都是最好的學習機會。(延伸閱讀:不要急著出手幫孩子解決問題,5步驟陪伴孩子長出因應挫敗的本事 。(上))
很喜歡一本繪本「奧力佛是個娘娘腔」,裡頭主要是講破除性別刻板印象,但有個橋段讓我印象深刻:喜歡跳舞的男主角不畏懼別人視他為異類的眼光,為了比賽每天認真練舞,結果卻落敗了!這個出乎意料的安排讓孩子知道:「努力不一定能得到想要的結果,不管結果如何,認真投入過程中的你就像一顆發光發熱的閃耀星星。」勵志電影看太多,搞得好像努力就一定會(要)有收穫,或許有別人更努力我們沒看到呀!
比賽是跟各路好手互相觀摩的良性競爭,
用盡全力後,能得獎是外界對我們的肯定,
沒得獎也雖敗猶榮,值得大大肯定自己!
總之,放手不是放棄,也不是放任,而是因為對孩子有信任,相信孩子隨著年齡漸長,失望肌會漸強,足以面對人生各種起伏。境界好像有點高深?本人也還在邊摸索邊體會,並練習該放時就勇敢放。試試看,你會發現,每一次放手,孩子又長大了一點!
你可能也會想看…
心理師媽咪系列 | 從依附關係的角度出發,爸媽可以這樣處理孩子的挫折感。
「你怎麼連這樣也要哭啦?!」—如何陪伴孩子面對挫折與失敗 (上)
作者介紹
米奇,兩個孩子的媽/國小專任輔導老師/美國正向教養協會認證家長講師。 考上輔導老師後旋即也當了媽媽。一路走來,從時而感動、時而挫折,時而暖心、時而大翻白眼的輔導工作及家庭教養日常中,理解到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美好的存在。 真心向宇宙下訂單,願我們大人能帶著耐心,探索多元方式,好奇並尊重孩子,在教養的路上,與孩子一起成長,親子共好。FB粉專:正向教養宋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