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珍娜.蘭斯柏(Janet Lansbury)
譯|筆鹿工作室
孩子需要很多機會可以自己作主,需要大人尊重他們的選擇。同時,我們也要透過自信、果斷、溫和的領導,讓他們知道誰才是當家老大。想要平衡這些看似對立的需求,乍看之下可能會覺得很棘手。
我們怎麼知道什麼時候讓孩子做選擇,什麼時候孩子需要我們為他們做選擇?
要是幼兒可以讓我們知道,我們在什麼時候給予他們太多的自由,使他們感到權力太大,很不舒服,這樣就好了……可惜幼兒沒辦法用口語完整表達。但是這些不自在的感覺,都會透過幼兒的行為表現出來,他們比較會抗拒、煩躁、分心、黏人,或者他們會持續測試,直到我們給予他們所需的幫助。這個意思是說,直到我們為他們做選擇為止。(延伸閱讀:「小孩生氣時會尖叫、打人該怎麼辦?」—10種幫孩子冷靜下來的方法)
測試界線的原因
聽起來似乎很諷刺(也不公平),給予孩子自由選擇的機會,卻造成孩子更想測試界限。會有這種結果的原因在於,兩歲的孩子並不糟糕,他們只是不知所措。
他們雖然想要主導,
卻感受到現實權力的可怕,
嚴重危害了他們的安全感。
變化是幼兒最無法掌握的事,這是有道理的。幼兒自己就身處於劇烈的變化中,他們正在成長,以令人目眩的速度發生變化。即使是最輕微的變化,也代表他們好不容易才獲得暫時的平衡,卻發現自己又要面對新的狀況,不得不放棄眼前的一切。(延伸閱讀:「什麼是溫和又堅定的正向教養?」—專家說這樣做,不用提高音量也能幫助孩子守規矩。)
在這段變化期,我們要給幼兒多種簡單的選擇,邀請他們一同來站穩腳跟。下面是一個例子:
你兩歲的孩子受邀參加一個派對,當你帶著孩子開車接近宴會主人家大門,孩子卻突然莫名踩了剎車,鬧著脾氣說:「我不想去!」
你很困惑,然而對於這種行為並不感到意外。你告訴自己:「好吧,急什麼?畢竟,我們來這裡是想讓兒子度過一段愉快的時光。我不想讓他難過。」(延伸閱讀:「當我設限制,孩子就發脾氣怎麼辦?」—限制不合理的行為,但允許小孩擁有自己的感覺)
所以你和孩子一起等待,他在前院走來走去。你等著,等著,等待孩子告訴你,他已經準備好了。你當然不希望進朋友家的時候,身上扛著一個尖叫的孩子。而這個選擇應該由他來做,對嗎?
但是,因為你只是人,你漸漸失去了耐心,越來越生氣(這通常是你需要設定限制的徵兆)。你用氣球、遊戲、好吃的蛋糕,所有一切他喜歡的東西來哄他。不過,他堅決不要。現在該怎麼辦?
繼續等待、哄小孩,但是越來越生氣?
回家?
讓他知道時間到了,把他抬進去,面對他可能爆發的負面反應?
給他選擇,現在進去還是等三分鐘(或自己走進去還是被抬進去),時間到了以後進行?
我想你可能已經猜到答案。
等你帶孩子進入屋內,我建議讓孩子選擇可以坐在你的腿上,愛坐多久就多久,或是參加派對活動,然後等要回家的時候,準備應付反方向的 (玩到不想回家)。
當我們平靜以對,孩子通常會很快釋放沮喪情緒,迅速前進。這讓我想起一個教養經驗法則:
爸媽害怕(甚至只是輕微的退縮)
自己會使孩子沮喪、失望、生氣,
會蒙蔽我們的雙眼,
造成做出有負面影響的判斷力。
我認識有些家長非常難以採取果斷的行動他們都很溫柔、敏感,但難免過度認同孩子的感受。(延伸閱讀:怎麼有效的引導小孩內化爸媽的教導?教養暢銷書說這樣做,找出放縱與權威之間的平衡)
瑪德警告說:「父母的矛盾、罪惡感以及角色的混亂,
令人驚訝地會很快被幼兒發現並加以利用,
好像他們有第六感一樣。
父母的任何矛盾心態,都會讓幼兒出現埋怨的回應。」
孩子最需要的自由
孩子經常在對抗我們,向我們發脾氣和崩潰,這是他們最需要的自由。因此,我們的工作是成為堅實的領導者,能夠保持冷靜,具有同理心,面對孩子所造成的風暴不動搖、不生氣、不憐憫,也不會將孩子這種行為視為在針對你個人。
『好吧,隨便你。』會得到什麼結果?
我認為下面有一些狀況,孩子需要我們溫和堅定的反對,堅決否定他們的選擇:傷害自己或他人。
有時候,只要是安全的,
我們可以允許孩子選擇打或踢某些東西、
跺腳,或做其他事,讓安全地發洩情緒。
然而無論孩子的行為怎樣激烈、戲劇性或不適當,永遠要接受、認同孩子的感受。
一直搶玩具,這通常顯示出孩子想要
尋求協助或限制,需要溫和的安撫。
汽車座椅是孩子與家長發生爭執的常見原因。我不相信孩子會想主動坐進汽車座椅裡,但他們可以選擇要不要父母幫忙。
挑選衣服在合理範圍內應該屬於孩子的特權。但我認為不應該讓孩子出門時穿著不舒服、暴露或不適當的服裝。對我來說,這是忽視孩子,不是尊重孩子。
父母走開去想去的地方,這是孩子不可以討價還價的。
再度提醒,要永遠接受並認同孩子的感受,
向孩子保證你會回來,然後平靜地離開。
如果父母態度猶豫,孩子會想要掙扎讓父母留得比較久,這對雙方來說都是一種折磨。(延伸閱讀:「小孩崩潰時,到底怎麼保持冷靜?」一位母親的現身說法!)
如果孩子在以上情況中沒有得到他們所需要的明確、一貫性限制,他們的舒適感和安全感就會減少,這往往會導致他們在其他情況中也會想要測試父母的底線。
在自由與限制之間,維持這種微妙的平衡是不容易的(特別是對我們這些想要使孩子快樂的父母而言),但我們每天所做的這些無盡且艱難的選擇,就是對孩子明確的愛,孩子在內心深處都明白……也知道自己很需要。
本文摘自設限與管教:瑪德葛伯教你允許孩子犯錯的勇氣
你可能還會想看…
「崩潰小孩一出現,我的理智就斷線…」—一起學小孩人生中的大功課:情緒的自我調節(上)
「我小時候被打現在還不是好好的!」—體罰到底是教養的必要之惡還是一種暴力?
「小孩固執、脾氣硬爸媽好苦惱。」—其實固執、高堅持的小孩有這些優勢。
作者介紹
珍奈特.蘭絲柏芮(Janet Lansbury)曾是一名演員和模特兒,她對親職教育的熱情是從她成為一位母親後,向嬰兒專家瑪格達·戈貝爾尋求指導時便開始了。她深受瑪格達的啟發,也相當感激她,於是她開始跟著瑪格達接受專業訓練。在過去的20年裡,珍奈特在洛杉磯教授RIE的育兒課程,在許多兒童早期研討會上擔任演講嘉賓,也撰寫育兒文章,並在嬰幼兒教育資源理事會(RIE)任職。 她鼓勵父母和與兒童工作的專業人員把嬰兒看作是獨特的、有能力的人,具有自然的學習能力,不需要特別教就能學會、也能發展運動和認知技巧、溝通、面對該年齡會有的挣扎、發起和指導獨立遊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