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明儀 美國嬰幼兒心智健康治療師
當爸媽的都知道,真實的家庭生活並不是每天都是幸福美滿,反之,在每天生活的進程或是在家人互動裡,難免都會有夫妻或是親子不對盤的情況。今天要來談談親子互動中偶爾的不對盤。
日前的一個親職諮詢遇到了這樣的狀況:
孩子居然回嘴說:「妳很兇,以後等妳老了,我也要兇妳!」
這位媽媽說她完全愣在那不知如何回應。
然後就開始擔心自己的兒子是個品德不好,心胸狹小會記恨的孩子,
媽媽甚至詢問我:「如果他長大真的這樣對我不孝,我該怎麼辦?」
這個例子讓我想到自己家的孩子,在幼兒園大班時,也用了一個非常有創意的象徵方式來表達自己對爸媽好的或是壞的感受。他畫上不同格子,填寫上日期,然後在不同日期依照他自己當下的感受來打大叉叉或是打勾。打勾表示「爸媽很乖」,打叉叉表示「很不乖」。
一般的大眾聽到這樣的例子,可能會開始說「從小就要教」;「不要讓小孩爬到爸媽頭上」; 「 禮貌很重要」等等。
但孩子這樣的表達到底想要說的是什麼?
爸媽從承接護持孩子的觀點出發時,第一件事便是努力去理解孩子的情緒經驗─我們會去想像當孩子說這樣的話或是做這樣的事底下的可能原因為何?有時候家長會說:「老師,這太難了,我不知道他心裡想什麼,我也猜不出來。」這個時候我會鼓勵大家想像自己就是孩子,遭遇到這個情況自己的感覺可能會是什麼。
例如:或許是因為當下被限制的挫折感太大了,孩子希望趕快將這樣不舒服的感覺排空,因此就用這樣的方式來讓自己感覺有多一點的掌控感,或是讓自己感覺比較強大一點。
孩子希望自己跟大人一樣有能力,有些孩子會感覺自己就像大人一樣行,所以遇到被限制被約束時,心裡經歷的是瞬間的掉落,當然孩子會希望讓自己再度感覺有力量起來。
爸媽需要嘗試看到語言或是行為下
孩子真正要表達的意思,
而不是以「反過來攻擊孩子」
或是「直接切斷連結不理會孩子」
依附理論裡談到爸媽「心智化」的映射功能是很重要的,在心智化的互動裡,爸媽嘗試看到語言或是行為下孩子真正要表達的意思,而不是以「反過來攻擊孩子」或是「直接切斷連結不理會孩子」的防衛機轉來回應孩子。
因此,當孩子說:「妳很兇,等你老了我也要兇你」,爸媽在心智化裡消化這個表達,回應給他,告訴他我們懂他其實要說的是:「媽媽,我不喜歡你這樣兇我,我感覺很生氣,我要你知道我現在的感覺!」
如果爸媽在互動中可以看到這樣底下的意圖,
不至於被字面上的意義嚇到,或者開始焦慮,
就不會讓兩人之間的互動越來越失焦。
回到自己孩子這樣幫我的親職打勾勾或是畫叉叉時,其實,我的感覺是欣慰的,因為孩子摸索出了一種相對安全,不會造成雙方傷害的方式來整合自己對我的感覺。畫在紙上比面對對方說出尖銳的話,或是衝動滾在地上鬧二十分鐘來得成熟。同樣地說出「以後你老了我要兇你」也遠比直接衝過去咬媽媽一大口來得成熟。
再如何盡心盡力,孩子一定會有對爸媽有挫折,或有感覺對爸媽生氣的時候。我希望當一個真實的媽媽,而不是一個完美的媽媽。
因此我們當然願意允許他表達對自己的感受。更讓我感覺是欣慰的,從他的表達,可以看得到我們的親子關係不是太緊繃,因此孩子感覺很安全地表達對我的不愉快。(延伸閱讀:如何更瞭解我們的孩子?小兒科醫師帶我們解讀行為背後的意義)
我猜,你一定會問,那我們不用擔心「禮貌」的養成嗎?
說實話,從我們對待孩子的方式,孩子就會明白禮貌待人是怎麼一回事。當然,除了同理他的憤怒以外,我們也可以在孩子情緒較平穩時跟他分享自己的嚇一跳,讓他明白你的感受。因為這樣的例子裡,我們需要明白重點不是在他不懂禮貌攻擊爸媽,他只是在說「我有情緒,我需要你現在把我接住」,僅僅這樣而已。
你可能還會想看…
心理師媽咪系列 | 從依附關係的角度出發,爸媽可以這樣處理孩子的挫折感。
爸媽要如何跟小孩說「不」又不傷感情?父母效能訓練是最佳起點!
作者介紹
孫明儀 美國嬰幼兒心智健康治療師
我是個兩個孩子的媽媽,
當爸媽是一個自我演化的過程。
學習新知的目標是觸發自己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