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方可廷諮商心理師
「只是想讓小朋友乖一點。」—當我們盲目要求對權威順從,被犧牲的很可能就是孩子(上)
合作,讓孩子有更多彈性
大約十年前,我還在任教兒童美語時,班上有位孩子始終都很難坐在位子上完成考卷。這時候為了管理與課堂順利,大多都會想辦法趕緊解決這狀況。但若太快的進入評估或定義這孩子的行為、想著如何讓他好好坐在位子上完成考卷,可能就喪失了貼近孩子的真實需求或給予他們一個練習表達的空間。孩子說:「椅子與桌子是連在一起,很擠,我想在木板地上寫」我想,到底目標是坐在椅子?還是透過考卷知道孩子的學習狀態?(延伸閱讀:「在氣頭上,要如何不對小孩大發飆?」爸媽的正念教養好幫手— 好好回應,而非直接反應)
老師本身能給予多少彈性與空間,以及與家長的討論很重要。在與媽媽的討論下,覺得可以讓孩子趴在地上完成考卷。孩子在幾次考試後自己坐回了位置,說:「我想坐著寫考卷了」。這或許不是最正確的方式,但過程中很重要的是我們是否能覺察並相信孩子的獨特性、需求與權利,並給予孩子有權利表達的空間。
創造彈性我們可以這樣做:停頓、思考最終目的、
反問自己、對孩子表達訊息與同理、
與家長建立互通的橋樑。
帶有好奇的懷疑
除了權威者有責任要覺察自己的行為與言語是否會壓迫或剝奪孩童權利之外,關係中弱勢者與孩童也需要更多支持、引導與鼓勵,讓他們敢於表達不舒服以及面對不正當的被對待時敢說,才是真正能從痛心的事件中找到修復與改善的可能。
當老師在聯絡簿上寫「孩子在學校很乖」,
父母就安心了嗎?
還是有可能在這過程中不知不覺
加深了權威者渴望看到孩子「好與乖」的追求與認同?
家長除了看聯絡簿之外,其實從每天接孩子上下學的反應、孩子言語間的同儕互動、特別讓孩子有情緒的狀況或人物、或是避談的話題,我們其實時可以觀察到很多。(延伸閱讀:「我的孩子被欺負了嗎?」 —面對可能的排擠或霸凌,家長如何觀察與陪伴?(下))除此之外,家長彼此的互動與溝通,也是個觀察指標,從其他家長或同學口中得知一些課堂狀況,或透過老師如何處理其他同學的糾紛事件,來多一層理解老師的處理方式等等,都可以更加清楚的知道或推測孩子在校可能的經歷。
傷心與憂心之餘,我們還有很多可以做的
對體制的控管其實都很有限,即便有嚴格的把關方式,也很難完全杜絕傷害,無法保證他者的教育方式、理念或態度,甚至人格。在親子關係中,其實我們能做得更多,從好好正視與孩子「課後聊天」開始吧!(延伸閱讀:「今天在學校還好嗎?」—除了這樣問,還有什麼方式可以跟孩子聊聊在學校的狀況?(上))
透過建立起與孩子的課後聊天習慣,
例如:引導孩子敘述學校的人際互動,
了解孩子在不同情境下的可能經驗到的情緒,
替孩子說出情緒,讓孩子敢於表達。
不得不說,身為兒童繪本老師的我,更是推薦家長善用繪本、繪畫或是牌卡來引導孩子表達。(延伸閱讀:一起共讀吧!—適合和2-5歲的孩子一起讀的推薦書單(上))家長一方面適時了解學校的狀況,一方面更是讓孩子建立表達情緒的習慣以及面對困難時敢說的勇氣。在不斷調整對待孩子的過程中,或許我們也都能再一次的修復曾經被壓迫的自己,是份共修的課題。
你可能還會想看…
當別人稱讚小孩時,該怎麼回應呢?—除了謙讓外讓我們陪孩子一起這樣思考。
花點時間跟孩子好好聊天吧!研究指出與孩子聊天可以促進其腦部及語言發展
「除了傾聽孩子、教孩子拒絕,你還可以這麼做…」—保護孩子遠離身心虐待及傷害。
作者介紹
方可廷諮商心理師,一個不斷想從限制中找自由的人兒。身兼美語老師與諮商師,在教育與諮商的路上,想給孩子更多的彈性與自主,讓他們除了學習之外更是培養自我價值與創造力。
從醫院實習、在校輔導、社福機構到精神科診所的經驗中,深刻感受到我們都在衝突與矛盾中渴望被理解。願為心靈留一隅空間,好好被聽,好好訴說。讓文字成為青鳥,傳遞滋養給你。